中國最火養蜂大叔(養蜂人網紅)
xj
2023-09-07
姜岐,字子平,漢陽上邽(今甘肅天水市秦州區)人,是目前有文獻記載的第一名中華養蜂者。 如倉頡造字,目前被認為是中國養蜂史上的鼻祖。
[img]養蜂人的故事蜜蜂是勤勞而艱辛的。而一年四季,300來天都在追逐與奔波的養蜂人,更是觸動人心。
去年夏天去小姑家,我就遇見這么一位養蜂人。公路邊上一片黃燦燦的油菜花地,旁邊一處空地,放了好多蜂箱,估計得有五六十個。
出于好奇,我想下車去看看。剛走了沒幾步,就聽到很大的“嗡嗡”聲。小時候有被蜜蜂蜇過的經歷,所以我知道在蜂場周圍不能快速移動,否則蜜蜂很容易順風而來。
不過倘若你要是不小心被蜜蜂蜇到,也不要慌亂,蜜蜂是沒有毒的。首先拔掉蜇刺,然后用溫水,最好是肥皂水清洗被蜇的地方,就不會有大問題了。
我不太敢靠近蜂場,據說蜜蜂們都是認主人的。我買了些蜂蜜,便在他們搭的簡易帳篷外歇歇腳,撲鼻而來的是濃郁的油菜花香。
養蜂的是一對父子,父親姓張。他很健談,也很幽默,雖然皮膚黝黑,但整個人看上去卻精壯有力。
張大叔說,養蜂人就是中國的‘吉普賽’人,追著花兒跑,哪里有花哪里就有他們,每年在家只能呆兩三個月,一年要走上萬公里路。
他們經常輾轉奔波在某一個清晨或傍晚,帶著一箱箱蜜蜂和帳篷,踏上艱辛而充實的謀生路。
“蜜蜂是個嬌貴的小東西,稍有不慎不是死了就是跑了。”木頭密格柵蜂箱全是自己親手做的,他說自己做的才踏實。
秋冬之際,頂上的蓋子會墊上塑料膜,鋪上干枯的稻草,再壓兩塊磚或者大鵝卵石。蜜蜂是怕冷的,如果不做好保暖措施,是很難越冬的。
此外,他還告訴我,如果寒冷的時候蜜脾不夠,還需要臨時喂給蜜汁或糖漿,來把它們度過越冬期,要不然蜜蜂很容易餓死的。
平時也要做好各種措施,蜂箱消毒,避免異味刺激,預防盜蜂(指到其他蜂巢中采蜜的工蜂)或者是采蜜蛾等敵害。
不禁感嘆,養蜂真是一件需要耐心,細心,堅持的工作。以前我以為只要蜜蜂采好蜜、釀蜜,養蜂人簡單收割蜂蜜就行,卻沒想到這背后還有這么多付出。
每件看似容易的事情,我們永遠不知道背后有多少繁瑣的細節,每一份成功背后,或許都有無限的心酸與苦楚吧。
“盡管常年四處奔波,很少和家人在一起,但收獲蜂蜜時是甜蜜的,我很滿足。”養蜂人張大叔說過這么一句話,讓我至今記憶猶新。在他們眼里,經歷過苦難,靠雙手養活自己就是最大的成就感和光榮。
離開時,我看見張大叔和他兒子戴上白色網布帽,又回了蜂場,查看蜂箱。由于是西曬,盡管已經是下午4點多,太陽依舊還是很毒辣,但他們卻仍然忘我地忙碌著,專注而不知疲憊,大叔憨厚的臉上,掛著的淳樸的笑容,一瞬間,那么耀眼,穿透心靈深處,被洗滌般。
65歲大叔獨居深山,遭遇“小偷”損失3000多,養仨保鏢護駕河南省西部多山,主峰海拔大都在2000米左右,因此景區扎堆。近年來風靡網絡的老君山景區,說起來只能算是后起之秀,早在10年前,同一山系的白云山景區就曾被評為“全國最美的地方”之一。
冬天過去了,想象中欣欣向榮的春天還沒有到來。到達白云山腳下的時候,陰坡的積雪沒有完全融化,落光了樹葉的山林,看上去光禿禿的,于是沿著山腳一條小山谷行進,走了好幾里,卻都沒有見到人家。
“不是沒人家,房子多哩是,人都搬走了。這條溝還有十好幾里呢,不過里頭沒人住。”一個布滿大土堆的院子旁邊,鄧大叔給我們指路,腳底下是懸空了的水泥地面。
大叔說去年9月份,山洪暴發,把這兒的水泥路面全部掏空,就連他的院子也掏進去好幾米深,院墻都沖塌十幾米。而他自己是白天過來,晚上就回到村里,至于溝里,沒有人住已經好幾年了。
“回來坐坐吧,里頭也沒啥看的,我整天沒一點球事,誰來了都是坐這兒吸吸煙,拍拍閑話,木那,沒事干喲……”
鄧大叔告訴作者:這個地方原來是一個炸藥庫,為修建高速公路做服務的,按要求需要遠離居民區。高速公路修通以后,交給村里,也沒有有效利用。鄧大叔就申請在這兒養蜂,養了4年蜂,不但沒掙錢反而賠進去3000多。
“靠,老笨么,咱啥也不會,連說個媳婦都不會,別說這了。會抬轎子,哈哈……”鄧大叔爽朗地笑著,調侃著自己的一生。
大叔告訴作者:在他小的時候,白云山就是一處深山老林,溝里生活條件不好,吃了上頓沒下頓,自己是從小送人養大的,在山外長到30多歲,那邊的養父母去世之后,又回到山溝里。鄧大叔沒有外出打過工,掙錢的門路主要是在白云山景區抬轎子,把人抬到山上給多少錢,全憑商量。
“這兩年不中球了哩,一個是年歲不饒人,給人家抬上去,咱自己腿也直打哆嗦,在一個呢,現在有纜車,坐轎的人少,一年也不治事兒。我說沒啥弄咋辦,現在出去打工,也沒要了呀。俺那侄娃子在大隊,說叫我養點蜂,游客來了能多少賣點糖,總是顧住自己生活。我說那也中。可是咱沒經驗,頭一年割的不及時,糖叫蜂快吃完了,第二年天不中,老冷,沒花,去年哩,也求不中,賠了3000多塊……”
作者很不解,山溝里沒有其他住戶,白云山上植被也很好,游客也多,怎么會賠錢呢?大叔告訴作者:被老鼠偷了。
“人搬走了,老鼠沒地方去,都來這土堆里頭打洞,我不知道,剛開始也沒有養貓,老鼠給蜂箱底下啃個窟窿,凡是做糖好那窩,它都進去禍害禍害,糟蹋10好幾箱。到冬天了蜂沒啥吃,光買白糖喂蜂都花了1000多塊……”
鄧大叔告訴作者:雖然山里養蜂沒人競爭,山上植被也不錯,但是這兒海拔高,早晚比較冷,3月份以后蜜蜂才開始正式采蜜干活,10月份冷了之后,就基本不再出來了。每箱蜂一年也就是割一二十斤蜂蜜,要是遇上經常下雨、干旱無花,蜂群就沒蜜可采。
買蜂箱、買蜂群,再加上買白糖飼喂,養蜂4年了,鄧大叔舔了一下嘴唇,尷尬地說:“沒掙錢,棺材本貼進去幾千塊……”
鄧大叔倒也想得開,說不管干什么生意,都會有掙有賠,光掙錢不賠錢的生意也輪不到自己。“咱老老實,買白糖光冬天喂,一年就割一次糖,割不了多少。這兒老偏,游客還不知道,蜂糖都是村里人要了。我買50塊錢一斤,有那人從咱這兒灌灌回去,賣給游客90塊錢一斤,轉轉手都掙錢……”
正說話的時候,鄧大叔被凄慘的狗叫聲打斷,只見一只大白鵝正在追著啄大黃狗。鄧大叔隨手摸了一塊木片扔過去,吆喝道:“哎呀,你是中?人家是不想惹你,想惹你了,一口給你脖子啃折……”
鄧大叔告訴作者:這只狗是最早跟著他的,剛來的時候就帶進來了,那時候溝里住的還有人家,貓和鵝都是去年才喂的。“你別看這死狗看著不咋著,通厲害呀。前年時候跑到坡上,給我拽回來一只小野豬,6、70斤。野豬都是成群結隊,它也不知道也不知道咋逮回來的……”
“鵝才逮回來時候,小,這狗光去毛搗,本來好幾只鵝呢,都叫他耍死了。我看不中,得挨揍,揍得回數多了,才不敢再去毛搗鵝。你看這信球活,狗不去惹你了,你又去招惹人家呢,真是忘了那倆鵝咋死的?”
鄧大叔說自己每天早上進來給它們三個送吃的,中午在這兒做飯一塊吃,晚上回村里的幸福院住。這只鵝吃的比狗還多,也沒給他下幾枚鵝蛋,倒是老鼠少了不少。不知道到底是貓抓了,還是鵝趕走的。
“別人說我,老鄧,你又沒老婆兒,弄這就球呢,去敬老院里頭享福吧。我說:我不去。那里頭不是殘疾都是腦子不夠數的,我能吃能喝又能干活,我去那兒就球呢?我這狗、貓、鵝,不都是我的伴兒?白天嘍進來跟他們耍耍,看看蜂箱,晚上就回幸福院了……”
鄧大叔是一個倔強的人,雖然已經3年了,憑養蜂沒掙到錢,但是大叔沒有氣餒,他認為今年好好看,一定能掙點兒,就算今年掙得不多,還有明年。養蜂是一次性投資,長期見效益的事兒,自己又沒有別的負擔,不把這群蜂養成,自己是不會罷休的。
中國歷史上第一養蜜蜂的人是誰啊?這個好像沒有確切記錄,養蜜蜂從遠古就開始了,
人類利用和飼養蜜蜂經歷了漫長的歷史過程,大體上可分為古代養蜂、活框蜂箱養蜂和現代養蜂3 3 個階段,每個階段又可分為不同的發展時期。
在原始社會,人們獵取野生蜂巢的蜂蜜和蜂蠟,供食用和作祭祀品;
蜜蜂的蜂蛹和蜂蜜都是人類的優良食品。中國古人很早就開始和蜂打交道。1953年在中國山東省萊陽市北泊子與臨胸縣山旺發現的蜜蜂化石,證實2000萬年前中國東部溫帶區存在蜜蜂。公元前16-11世紀殷商甲骨文中就有 “蜜”字的記載,說明中國蜂業至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在漫長的歲月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進步,逐漸形成了中華蜜蜂的傳統養殖特點。
中國古代蜂業的發展可以說是歷史悠久,人們開始是用原始的方式來獵取野生蜂的產品,逐漸過渡到粗放飼養中華蜜蜂,并對蜂產品進行簡單的加工與利用。
從原始社會到漁獵社會,中華民族的祖先最初是搗毀蜂窩,燒死蜜蜂,掠食巢蜜、蜂子;其后,人們有意識地利用蜂群再生產能力,學會用煙霧驅蜂,保留部分蜂窩,獲取蜜、蠟和蜂子。隨著人類的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人們在采收蜜、蠟和蜂子的實踐中,又學會了用泥草、牛糞等涂抹蜂窩洞口,并留一小孔,讓蜜蜂出入,最后在樹干上刻痕為記,以示蜂窩有主,按時采收蜜蜂產品。這一事實說明中華民族的祖先在當時已經產生了原始養蜂意識。這種采收蜂產品的方法,在云南部分少數民旅中沿用至今。
經過漫長的歲月,人們對蜜蜂的習性有了一些粗淺的認識,對蜂蜜、蜂子等天然產物的利用也不斷進步。在《詩經·周頌·小毖》中記載有“莫予井蜂,自求辛蟹”的詩句,即警告人們不要激怒蜜蜂,以免遭蜇。東周時期,人們已開始用蜂蟄治病,在《黃帝內經》中記載了蜂蜇療法。當時對蜂產品的利用主要用于食品。《札記·內則》中記載有“子事父母、棗栗館蜜以甘之”和“雀、鵝、嫡、蟹皆可供應用,則自古食之矣”以及“嫡、費、鮮之,人君燕食”等的記載。這些事實說明在2300年前,甜美的蜂蜜被用于孝敬老人和長者,營養價值很高的蜂和蟬的幼蟲是帝王貴族的珍貴食品。在《楚辭·招魂》中記載有“瑤漿蜜勺”和“柜枚蜜餌”之句,即用蜜調制成蜜槽,用蜜與米、面做成蜜餌等古代蜂蜜食品。西漢時期在嶺南今廣東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一帶已有用蜂蠟制作蠟燭的工藝。當時還有工匠利用蜂蠟制作印章和工藝品。除了這些利用外,中國古人于漢代發明了蠟綴 (即蠟染絲織品)技術。此后,蠟染紡織品成為歷代皇宮的貢品。
東漢時期,養蜂先驅者為便于采收蜂產品開始了移養蜜蜂,他們砍下附近有野生蜂窩的樹干,掛在屋墻下飼養。這一進步,對以后深入地觀察蜜蜂生活習性,改進飼養方法,提高養蜂技術創造了有利條件。從自生自滅狀態下的野生蜜蜂巢穴中采收蜂產品,逐漸轉變為將野生蜂收回家中馴化飼養,它標志著中國古代養蜂的開端,同時說明了中華民族的祖先對蜜蜂認識上的一次飛躍。從此,為中國養蜂科學的發展和中華蜜蜂傳統飼養方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魏晉南北朝時期,張華所著的《博物志》記載了山區養蜂者“以木為器”,“以蜜蠟涂器內外令遍,安糖下或庭柿誘引野生蜂,春月筑桑生育”。還有鄭輯之著《永嘉地志》記述了家人“以蜜涂桶”、“舉群悉至”的誘引蜂群的技術。
晉代皇甫溢著《高士傳》記述了漢代一位養蜂先驅姜吱,傳授養蜂技術,教授天下,營業者300余人,民從而居之者數干家。皇甫溢贊他“牧家調蜂,天涯笑傲”。這說明中國古代已經有人注重傳授養蜂技術。當時人們對蜂群的筑巢、分蜂等生物學特性的觀察都作了記載。276年至324年,郭湊的《蜜蜂賦》首次記述了蜂群中有 “吮瓊”、“營堂”、“閘衛”等分工,認識到蜜蜂是社會昆蟲。還有 “咀嚼華滋,釀以為蜜”的詞句。這個時期養蜂巳由移養的半人工狀態,進步為用原木仿制蜂窩誘蜂的家庭養蜂初級階段。
隨著技術的進步和觀察的深入,中國古人對蜜蜂的觀察更加仔細。唐代養蜂者段成式,在所著的《酉陽雜姐》一書中記載“相蜂(即雄蜂)生三、四月,黑色”,“相蜂過冬,蜂族必空”等生物學特征。
韓鄂在所著的《四時纂要》中開始把“六月開蜜”列為農家事宜。宋、元時期是中華蜜蜂人工飼養的重要時期。從宋代開始,對防治蜘妹、螞蟻、蛇、雀、蛹蝎、狐貍等蜜蜂的敵害,就已有了記載。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古代養蜂生產技術和科學理論的日趨進步,甚至出現了專業的養蜂場。
元代名士劉基所著的《郁離子·靈丘丈人》一書記載了靈丘丈人父子兩代經營一個專業蜂場盛衰演變情況,從而總結出根據蜜源情況建場選址、蜂群四季管理和繁殖、合并蜂群增強群勢、取蜜方法和原則。書中還有如何防治蜜蜂敵害等的記載。書中記載有“木以為蜂之宮,不館不之”的字句,這說明當時中國已經出現了原始木制蜂箱,而且養蜂已具有一定的規模和布局。該書還記載“蔫則縱之析之,寡則與之衷之,不便有二王”,意思是群勢強就可以進行人工分蜂,群勢弱則加強飼喂,以強補此外,在養蜂技術上還有一些重要發明,如兩人配合用煙驅、蜜誘的方法收集分蜂群,還有三面撒水揚塵,阻其蜂路和撒土追捕蜂群等方法。
1819年博物學家郝謎行編著的《蜂衙小記》對蜜蜂生物學特性、養蜂技術、養蜂經驗等都作了記載,成為中國第一部養蜂專著。當時養蜂生產規模已很可觀,一般農戶養蜂十多窩(群)。養蜂者在生產實踐中,對蜜蜂的生物學特點的觀察更為深入細致,同時進行一些科學研究。明清的一些學者對蜜蜂個體發育四個階段的蟲態分別進行了描述。
明代徐光啟研究了雨水、花木和蜂蜜的關系,總結了利用物候學預測當年產蜜豐歉的方法。蒲松齡(1640-1715年)在他的《農桑經》中指出“門戶清凈,來往不繁,經營不勤”是分蜂的預兆。1760年張宗法在《三農記》中記述,分蜂時新蜂王要“另居一所,不得子母對面并肩”這就指明了蜂王是雌蜂,解決了長期以來對蜂王性別的爭議。截止清朝末期,中國飼養的中華蜜蜂約有20萬群左右。這個時期的養蜂科學技術的發展,為30年代引迸西方蜜蜂和活框養蜂技術奠定了堅實基礎。
龔一飛的養蜂學家龔一飛(1926~ )養蜂學家,中國高等農業院校蜂學專業的奠基人,各級養蜂學(協)會的積極組織者。祖籍福州,1926年5月27日生于廈門集美鎮。教授。九三學社社員。1949年畢業于福建協和大學農學院園藝系,留校任助教兼農業推廣干事。從1951年5月院系調整轉為福建農學院工作起至1995年10月退休,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1981年~1989年任養蜂系(1988年改為蜂學系)系主任。曾任第7、8屆全國人大代表、九三學社福建省委第3、4屆副主委,中國農科院蜜蜂研究所特約研究員,浙江農大動物科學學院客座教授,農業部教材指導委員會畜牧學科組成員、蜂學專業組組長,中國養蜂學會1~3屆副理事長,福建省養蜂學會1~3屆理事長等職。現任中國養蜂學會首席顧問,福建省養蜂學會名譽會長,福建農林大學蜂療研究所名譽所長,九三學社福建省委顧問。1985年評為福建省教育先進工作者。1988年評為福州市勞動模范。1996年評為福建省科協先進工作者。1990年被中國養蜂學會評上我國現代五名養蜂家之一,立傳人《中國農業百科全書?養蜂卷》。1992年起獲國務院專家特殊津貼。
成長背景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是龔一飛的童年及少年時期,舊中國大多數百姓家庭生活困窘艱難。龔一飛雖然是生長在福州遠近聞名的大戶人家-龔易圖的“龔家花園”(西湖賓館的中心部分)內,但由于不是嫡系子孫,龔家花園的富庶與他們家幾乎無關。所幸的是,那宛若大觀園的豪宅里有數不清的花鳥蟲魚。這些自然界的生靈在龔一飛的童年里成了他癡迷熱愛的生物學的免費啟蒙老師。
他的父親龔禮賢是生物學教師,家里就存有不少動、植物標本。父親的言傳身教也促使他對生物學興趣的養成。可是真正讓他走上養蜂、研蜂這條“甜蜜之路”的原因卻是家庭的不幸。抗日戰爭時期,年僅42歲的父親因病去世。在圖書館做管理員的母親要獨自拉扯大大小小的5個孩子。1944年,身為老大的龔一飛考取了大學,對于這個日常生活都捉襟見肘的家庭來說,這是一件欣慰而又為難的事。中途他就從協和大學農學院園藝系輟學,當了一年小學教師以貼補家用。
協大校園坐落在鼓山麓閩江畔魁歧村,四周山川挺秀,林木茂盛,適于養蜂。20世紀40年代,龔一飛肄業期間,師從林青教授學習養蜂。既然身懷知識,就可以學以致用,而且養蜂投資小收益快,養蜂助學對他來說是一條可取之道。于是,他從親友處借來錢,馬上將想法付諸實施。10箱蜜蜂養在離校頗遠的果園里。每到周末,他便從魁歧乘船過江并奔走十余里地前往照管蜂群。他依靠學識,付出艱辛,終于掌握了駕馭蜂群的技術,而蜂群也給他帶來了回報。10箱蜂一季下來收了500多kg蜜。按時價算,1kg蜂蜜可換6kg大米,500kg的蜜就是3000kg大米。這就解決了學費和一家人的吃飯問題。就這樣,龔一飛與蜜蜂結下了不解之緣。
教育事業
1949年夏他自該校畢業,留校工作,開養蜂課。1958年,受命籌建福建農學院養蜂場,任命為場長,同時將私有小型蜂場捐贈該場。1959年被聘為中國農業科學院養蜂研究所特約研究員。1960年,應邀擔任由農業部在北京舉辦的第一屆全國養蜂師資培訓班教師,主講蜜蜂生物學課程。同年,福建農學院創辦2年制養蜂專業,出任養蜂教研組主任。他經常與師生一起擴種蜜源植物,建立校內蜂場,帶領師生深入山區教學。1961年,被福州市科學研究所聘為特約研究員。1965年,主持舉辦了全國中蜂師資訓練班,為推廣中蜂科學飼養培育了骨干力量。
1967年養蜂專業因文革停止招生,他組織教學蜂場的100多群意蜂到新疆吐魯番盆地采棉花蜜,創造了平均群產蜂蜜190kg的高產紀錄。1969年至1972年下放期間,在福建省浦城縣的福羅山區與當地農民栽果樹、誘捕野生中蜂,將圓桶舊法飼養的中蜂改為活框科學飼養,建成了集體定地蜂場,為探索閩浙贛邊境山區蜜源潛力和野生蜜蜂的生活規律積累了經驗。1978年,福建農學院養蜂專業恢復招生,他任專業主任。1980年,養蜂專業擴展為4年制本科。面向全國招生、分配。1981年,福建農學院成立了全國唯一的養蜂系,他任系主任。1984年該系開始培養碩士研究生。這個院系現已擴展為福建農林大學蜂學學院,下設蜂學、蜂產品加工與貿易以及蜂療3個專業,成為全國唯一培養高等院校蜂學本科多樣化人才的基地。自1960年至今,己為我國蜂業戰線的各個部門輸送了千余名專科、本科及碩士畢業生,并培訓了數百名蜂業專項技術人才。其中,有的已成為海內外名教授、博士生導師、科學家、發明家、企業家、教學科研機構領導者……真是“長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龔老師數十年來歷經滄桑,貢獻畢生精力為蜂學教育事業而奮斗,今已桃李花開,碩果累累!
科學研究
龔一飛在20世紀40年代于協和大學農學院肄業期間,邊養蜂助學,邊師從趙修復教授選修《昆蟲學》和《昆蟲分類學》,并對達爾文學說深感興趣,立志探索蜜蜂世界奧秘,希望利用蜜蜂以厚生。畢業后,一直從事養蜂教學、科研以及生產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第一手資料。新中國成立后,他學習《實踐論》、《矛盾論》與《辯證唯物主義》,眼界頓開,堅信一切真知灼見皆源于實踐。他在蜂學方面的精湛造詣,正是他長期實踐的結果。
1952年以來,龔一飛在養蜂科研和教學上做了很多工作,包括蜜蜂為農作物授粉、蜂蜜高產技術、蜜蜂病敵害防治技術,蜜蜂生物學、蜜蜂育種新技術等多課題的研究。先后在全國性及地方性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0多篇。1982年,在他主持下,首次研究成功中華蜜蜂人工授精技術,獲省科技成果三等獎。1975年,他編著的《怎樣養蜂》一書,理論與豐富的實踐經驗相結合,先后印刷6次,發行67萬冊,對普及養蜂技術起了重要作用。他受農林部教育局委托主編的我國第一部高等農業院校教材《養蜂學》,獲1977~1981年度全國優秀科技圖書獎。他受農業部、教育部委托主編的全國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教材《養蜂》,前后印刷5次。他參加編寫、翻譯的著作還有《養蜂手冊》、《副業生產手冊》、《農業百科全書?養蜂卷》、《蜜蜂機具學》及世界養蜂名著《蜂箱與蜜蜂》等。
他在學術上有不少頗具影響的創見。早在20世紀50年代,他根據中蜂獨特的適應性,預言中蜂在華南、西南廣大山林地區具有西方蜂種不可取代的地位。歷時半世紀,這預言不斷為養蜂實踐所證實。他在70年代發表的《論中蜂》一文,多年來,不斷為多種專業期刊或論文集所選載。在蜜蜂授粉方面,他首先形象地提出:植物界中從風媒向蟲媒演變,正好比動物界中由體外授精向體內授精演變一樣,在傳種接代的方式上屬于突破性的飛躍。他的這種見解,為利用蜜蜂授粉增產充實了理論基礎。
自然分蜂是蜜蜂最突出的群體活動,它對培養強壯蜂群,穩定工蜂采蜜積極性至關重要。龔一飛在國內首次運用對立統一的觀點闡述自然分蜂的內外因,達到了新水平。這在指導生產實踐上具有廣泛的意義。他根據自己在吐魯番盆地炎暑獲得養蜂穩產高產的實踐,否定了傳統認為華南養蜂越夏的難關是由于高溫所致的觀點,指出群體的蜜蜂對溫度具有驚人的調節能力,華南越夏的困難是蜜蜂敵害猖獗和局部地區蜜粉源枯竭所造成,完全可以人為地加以克服。流蜜期蜂群出現分蜂熱是養蜂生產上的致命傷。早在50年代,他就根據王臺發育規律,試驗成功解決這個難題的有效方法-除王結合二次選擇毀臺法。近十多年來,他指導助手和研究生致力于蜜蜂交配生物學、蜜蜂人工授精、蜜蜂精液貯藏、蜜蜂精液漂洗提取等研究,在蜜蜂育種基礎技術上做出了新的貢獻。
特別是1984年夏他和張其康同志首次考察西雙版納,目睹我國西南原始熱帶雨林中豐富多彩的蜂種資源,于是萌發了撰寫《蜜蜂分類與進化》一書的想法。90年代初,他們在福建省科委的資助下,連續5個夏天,跋涉南北山野,前后涉足長白山、完達山、大小興安嶺、西雙版納原始森林、天山、阿爾泰山、伊犁草原、吐魯番盆地、祁連山、河西走廊、六盤山、河套、毛烏素沙漠、內蒙草原、五指山、十萬大山和衡山,實地察訪,采集標本,征集圖片、資料,甚得各方惠助,收獲頗豐;更喜的是相關學科取得重大突破,專家志士成果迭出,逐漸使其抱負轉為現實。
《蜜蜂分類與進化》一書分蜜蜂分類、品種、進化與起源等4章。大體上闡明了蜜蜂屬的來龍去脈、親緣關系、地理分布,介紹各蜂種的形態特征、生物學特性、抗病敵害性能,并從不同地區飼養的角度評比它們的經濟價值。此書能為蜜蜂世界探索者、養蜂生產者、蜜蜂選育種工作者和蜜蜂檢疫人員提供很有價值的參考。
以上就是網站小編空城舊憶據網絡最新關于“中國最火養蜂大叔(養蜂人網紅)”報道資料整理發布相關事件細節!轉載請注明來
來探秘,本文標題:中國最火養蜂大叔(養蜂人網紅)
本文地址:
/shijiezhizui/43427.html
標簽: 中國最火養蜂大叔(養蜂人網紅)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國最頂級中場球星(中國最強中場球員)
- 熱門文章
- 隨機tag
-
服裝店起名(服裝店名取名字大全免費) 水葫蘆是什么植物 秦始皇陵為什么不敢挖(秦始皇陵真有守陵人 牛字成語大全四字成語(牛字成語大全四字成 何姓(何姓男孩名字大全2023屬兔) 過年唱歌曲目 八字起名字(根據生辰八字起名字) 毛孩圖片(毛孩百度百科) 世界上最健康的豆子(世界上最健康的食物) 古代的一貫錢是現在的多少人民幣 三種人不宜吃鵝蛋 想從中國最南方走到最北方(從中國最南方到 空調制熱不行是不是要加氟? 奧伊米亞康的位置在哪里 姓名吉兇查詢(姓名吉兇查詢打分) 霍金死亡過程恐怖視頻30秒(霍金死亡過程 世界上最恐懼的鯊魚(世界上最恐懼的鯊魚是 中國最頂尖戰列艦排行(中國最強戰列艦排名 銀飾發黑怎么清洗 中國唯一一只金色熊貓:七仔(毛發為棕白色 世界上最苦的唐詩(你知道世界上最苦的糖是 51區未解之謎(51區未解之謎電影) 女性上墳十大禁忌 世界上創業最苦的人(世界上創業最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