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堅強的夫妻(中國感情最好的夫妻)
xj
2023-05-16
朋友,不用憤世嫉俗!你大可不必如此!我猜你也就在16到20之間!你碰到的還很少。你還沒體驗過人生!何必要如此呢?
張海迪堅強的故事張海迪,1955年秋天在濟南出生。5歲患脊髓病,高位截癱。從那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獨到的人生。她無法上學,便在家自學完中學課程。15歲時,張海迪跟隨父母,下放(山東)聊城農村,給孩子當起教書先生。她還自學針灸醫術,為鄉親們無償治療。后來,張海迪自學多門外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恒心與疾病做斗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園,卻發憤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和德語,并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后翻譯了《海邊診所》等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編著了《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籍。其中《輪椅上的夢》在日本和韓國出版,而《生命的追問》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獲得了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在《生命的追問》之前,這個獎項還從沒頒發給散文作品。2002年,一部長達30萬字的長篇小說《絕頂》問世。《絕頂》被中宣部和國家新聞出版署了列為向“十六大”獻禮重點圖書并連獲“全國第三屆奮發文明進步圖書獎”“首屆中國出版集團圖書獎”“第八屆中國青年優秀讀物獎”“第二屆中國女性文學獎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圖書獎”。從1983年開始,張海迪創作和翻譯的作品超過100萬字。為了對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她先后自學了十幾種醫學專著,同時向有經驗的醫生請教,學會了針灸等醫術,為群眾無償治療達1萬多人次。 1983年,《中國青年報》發表《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張海迪名噪中華,獲得兩個美譽,一個是“八十年代新雷鋒”,一個是"“當代保爾”。 張海迪懷著“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爾為榜樣,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熱獻給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億萬青年非常關心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鄧小平親筆題詞:“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 隨后,使張海迪成為道德力量。 張海迪現為全國政協委員,供職在山東作家協會,從事創作和翻譯。 2008年11月13日,中國殘聯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選舉張海迪為中國殘聯主席。
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張海迪說:“我像顆流星,要把光留給人間。”她懷著這樣的理想,以非凡的毅力學習和工作,唱出了一首生命的贊歌。
“活著,就要為人民做事。”張海迪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1970年,她15歲的時候,跟著父母到農村生活。在農村,她處處為別人著想,為人民做事。她發現小學校沒有音樂教師,就主動到學校教唱歌。課余還幫助學生組織自學小組,給學生理發、釘扣子、補衣服。她發現村里缺醫少藥,就決心學習醫療常識和技術,用零花錢買醫學書、體溫表、聽診器和常用藥物。她先后讀完了《針灸學》、《人體解剖學》、《內科學》、《實用兒科學》等醫學書籍。學針灸時,為了體驗針感,她在自己身上反復練習扎針。短短的幾年,她居然成了當地的一個年輕的“名醫”。只要有人求醫,她就熱情接待。重病號不能行動,她就坐著輪椅,登門給病人扎針、送藥。有一位姓耿的老大爺,因患腦血栓后遺癥,6年不能說話,并癱瘓了3年,一直沒治好。張海迪一面在精神上鼓勵耿大爺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一面翻閱大量書籍,精心為耿大爺治療。后來,耿大爺終于能說話了,也能走路了。這時張海迪深深體會到為人民服務的幸福。
張海迪同志把為社會、為人民做事,當成最大的幸福。她的崇高精神,閃爍著共產主義的光芒。
有人說,人生在世,吃好,穿好,玩好是最幸福的。我覺得人生在世,只有勤勞,發憤圖強,用自己雙手創造財富,為人類的解放事業——共產主義貢獻自己的一切,這才是最幸福。
請向她學習
張海迪曾當選共青團第十一屆中央委員,并長期擔任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理事,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席團委員,山東省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山東省青年聯合會副主席等職務。海迪在本職崗位和社會工作中自強不息,以滿腔的熱忱和高尚的品格服務社會,奉獻人民,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有很高的聲譽和威望,是一個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好典型。她是中國一代青年的驕傲,也是中國殘疾人的杰出代表。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恒心與疾病做斗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奮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并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
為了對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她先后自學了十幾種醫學專著,同時向有經驗的醫生請教,學會了針灸等醫術,為群眾無償治療達1萬多人次。
1983年,《中國青年報》發表《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張海迪名噪中華,獲得兩個美譽,一個是“八十年代新雷鋒”,一個是“當代保爾”。
張海迪懷著“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的信念,以保爾為榜樣,勇于把自己的光和熱獻給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億萬青年非常關心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鄧小平親筆題詞:“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
隨后,使張海迪成為道德力量。
1991年張海迪在做過癌癥手術后,繼續以不屈的精神與命運抗爭,她開始學習哲學專業研究生課程。經過不懈的努力她寫出了論文《文化哲學視野里的殘疾人問題》。 1993年,她在吉林大學哲學系通過了研究生課程考試,并通過了論文答辯,被授予碩士學位。張海迪以自身的勇氣證實著生命的力量,正像她所說的“像所有矢志不渝的人一樣,我把艱苦的探詢本身當作真正的幸福。”她以克服自身障礙的精神為殘疾人進入知識的海洋開拓了一條道路。
張海迪多年來還做了大量的社會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講和歌聲鼓舞著無數青少年奮發向上。她也經常去福利院,特教學校,殘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殘疾兒童,給他們送去禮物和溫暖。近年來,她為下鄉的村里建了一所小學,幫助貧困和殘疾兒童治病讀書,還為災區和孩子們捐款,捐獻自己的稿酬六萬余元。她還積極參加殘疾人事業的各項工作和活動,呼吁全社會都來支持殘疾人事業,關心幫助殘疾人,激勵他們自強自立,為殘疾人事業的各項工作和活動,為殘疾人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張海迪曾三次應邀出訪過日本、韓國,舉辦演講音樂會,她的自強不息的奮斗歷程也鼓舞著不同民族的人民。1995 年,她曾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成員參加了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1997 年被日本NHK電視臺評為世界五大杰出殘疾人。
1983年5月,中共中央發出《向張海迪同志學習的決定》,黨和國家領導人鄧小平、葉劍英、李先念等八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先后為張海迪題詞,表彰她積極進取,無私奉獻的精神。
海迪在本職崗位和社會工作中自強不息,以滿腔的熱忱和高尚的品格服務社會,奉獻人民,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有很高的聲譽和威望,是一個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好典型。她是中國一代青年的驕傲,也是中國殘疾人的杰出代表。
關于快樂
快樂是很難的,我們常常為了短暫的快樂,愁苦經年,張海迪更難。張海迪看上去很快樂,哪怕是在最痛的時候,她也能做出一副燦爛的笑臉。但張海迪說,她從來沒有一件讓她真正快樂的事。
張海迪現在的身份是作家,但寫作是痛苦的,她得了大面積的褥瘡,骨頭都露出來了,但她還在寫。她又做過幾次手術,手術是痛苦的,她的鼻癌是在沒有麻醉的情況下實施手術的,她清晰地感覺到刀把自己的鼻腔打開,針從自己皮膚穿過。第一次聽說自己得了癌癥,她甚至感到欣喜——終于可以解脫了。張海迪說:我最大的快樂是死亡。但是,她卻活了下來。
她寫小說,畫油畫,跳芭蕾,拍電視,唱歌,讀碩士……甚至,她很喜歡香水,她活得有滋有味。主持人朱軍問她,你這樣坐著是不是很難受,她說,是的,非常難受,可我已經這樣坐了40年了。作為政協委員,她的提案是在高校推行無障礙設施。"我很痛苦,但我一樣可以讓別人快樂",張海迪說這話的時候,詩意從她身邊彌漫開來。
"20年過去了,現在回想起來,面對媒體我始終非常平靜,當你突然面對那么多的閃光燈、笑聲、掌聲,調整自己最重要,該做什么還是做什么,我的心始終像一泓碧水,那么藍,那么深。"
"還有一個脆弱的海迪。像我這樣一個殘疾女性,身上被弄臟后又無能為力的那種懊惱是你們根本無法想像的。有時我甚至想,沒有我多好。有時出差住在高樓,我就去那里往下看一看,我常想,假如我真的這么掉下去了,就什么都結束了,再也不用承受什么痛苦了,我甚至盼望可以安樂死。"
"回過頭來想,我的確是個非常頑強的海迪,殘疾對于人類來說是個大痛苦,但總是需要有人來咀嚼,我感謝生活給了我一支能說話的筆,它讓我去傾訴了,去抗爭,我不僅活著,而且在寫作中放飛了心靈。"
"今天坐在這面窗前,看著眼前這一大片青草地,我希望能夠像你們一樣,用雙腳一步一步地感受大地的溫馨、親切,找回我以前曾經擁有過的走路的感覺……"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恒心與疾病做斗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現為山東省作家協會文學創作室一級作家。1993年張海迪通過考試和論文答辯,獲吉林大學哲學碩士學位。1994年參加遠南運動會。1997年入選日本NHK"世界五大杰出殘疾人"。1998年起擔任中國肢殘人協會主席。2000年獲得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從我們認識張海迪開始,轉眼間20年過去了。現在20歲以下的人,很少有人還記得張海迪。現代醫學延續了張海迪的生命,但是,靠一次次手術延續的生命,究竟會有多少光澤呢?20年前,張海迪扼緊命運咽喉的時候,還是血氣方剛的青年,20年過去了,她是不是還在敲命運的門?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張海迪的內心世界。
關于名聲
20年前,張海迪擁有了顯赫的名聲。這樣的名聲對于一個演員,一個明星來講,是求之不得的。可惜張海迪不是,張海迪擁有堅強的意志和脆弱的靈魂。
她現在是作家,可是她說:"這些年我非常清楚,我文學之外的名聲要大于文學創作的本身……"。她還說,"我從來不去在意那些事情,我只在意文學創作的本身。我怎么樣能夠把我的作品寫的更好……"但是,誰都看得出,她在意的。她總覺得自己的作品不夠好,總覺得自己的書暢銷,是因為自己的名聲而不是因為自己的作品,所以,她一直在不停地壓榨自己。但是,作為一名殘疾人,她能夠接觸到的社會實在是太有限了,于是,她只好拼命地向自己內心去挖掘,去幻想,在這樣的壓榨和無奈中,張海迪越發痛苦。身體上的痛苦別人看得見,她也說的出來,而這種內心的痛苦,張海迪是說不出的,就算說也來,也沒有人會去關心。
張海迪說:“20年過去了,現在回想起來,面對媒體我始終非常平靜,當你突然面對那么 多的閃光燈、笑聲、掌聲,調整自己最重要,該做什么還是做什么,我的心始終像一泓碧水,那么藍,那么深。
我外在的性格讓人感覺很有親和力,大家一見我就叫姐姐、阿姨,其實在我的內心有更深層次的東西,那就是沉靜,這是疾病和讀書給予我的。它讓我覺得什么是最美,什么是應該追求的,我一直堅信思想著的女性是最美的,而且知識改變命運,這一點我感受最深刻。
今天回想起那段日子,我心存感激,15萬封來信,雖然不能一一回復,但它始終在我的心里,我要感謝所有愛我的、關心我的人。我越來越明白,人們為什么愛海迪,那是因為在她身上有面對疾病和困難的勇氣,這一點也是我今生的自豪,也許別的方面我還做得不夠,但是我相信自己是一個堅強、勇敢的女性,不管什么時候都不放棄自己的夢想和追求,不放棄每一分的努力,回想過去,我沒有白白度過生命的每一程。
我沒有聲音的時候,正是我在事業的長河中艱難跋涉的時候。我周圍也有很多朋友對我說,海迪你為什么總是拒絕各種采訪,這樣會讓人猜疑的。我想,我應該沒有聲音,首先我是千千萬萬普通的老百姓中的一員,其次我是個作家。這個職業不需要在前臺表演,而是要在幕后、在書桌前思考、學習、研究和寫作,作家的生活不是五光十色,何況我還屬于那種寫作很困難的那一類作家。”
關于散步
散步其實很簡單,只需要三樣道具:閑散的心情,怡人的景色以及健康的雙腿。這三樣,張海迪都沒有,但她照樣可以散步,她有丈夫王左良。
她們的散步是這樣的:王佐良推著張海迪,這樣,腿就有了。為避開圍觀的人群,散步的地點就選在自己家里,這樣,閑散的心情也有了。至于怡人的景色,在張海迪的嘴里。靠在丈夫背上,張海迪不斷的描述自己想到的風景,一棵樹,是柳樹,柳葉是綠的,一片湖,湖水是藍的,一根電線桿,一陣狂風,一場疾雨……景色在張海迪的描述中歷歷在目。
20年的光陰,夫妻倆就是這樣,一個背,一起說,相濡以沫。10多年,王左良沒有外出理過發,他的發型全是張海迪親自做的。20年,張海迪活在詩意里,活在自己單純的世界里,王左良是那個讀詩的人。
提到自己的丈夫,海迪說:“他是一位非常沉靜的人。回顧自己20年的婚姻生活,我感覺很欣慰。我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都取得了成績,我們坦然地面對生活,從不理會各種猜測,我想時間會證明一切,而且我自己也很奇怪,結婚這么多年了,當他前往加拿大學習的時候,遠隔重洋,我們的書信還會和當年一樣,真有意思。我從來不相信沒有愛情的婚姻能生存下去,如果沒有不斷更新的愛情,婚姻的花朵就會枯萎。”
關于如果
--如果當年沒有那個記者發現你,或者說你沒有這樣的社會影響,那么你今天還會是現在這個樣子嗎?還會戴上碩士帽,還會寫出這么多的書來?
--假如真的有假如的話,我是一個健康的人的話,我想我會做的比現在,比今天還要好,我對社會的貢獻要比今天還要大。
--如果你能站起來的話,你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我想我試試跳舞。真的。這是一個人就是內心深處的一種最大的愿望。雖然我這么多年沒有跳過舞,但是我一直沒有停止生命的舞蹈,我想生命的舞蹈可能比現實的舞蹈更美麗。
--如果站起來你想對你丈夫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我想像很多家庭主婦一樣做做飯,而不是像這樣坐著。
--如果你不在了,你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我要是不在了,我的愛人還是應該再找一個人來陪伴他,再有一個健康的人來陪伴他。
關于愛情
平靜地舉行婚禮
“他就是我少女夢想中的那個人。”張海迪和王佐良是經朋友介紹認識的,然后兩人一直保持通信聯系。1982年,兩人在張海迪被家喻戶曉前結了婚。他們沒有舉行婚禮,一切都在平靜中度過。
“當時我的公公、婆婆在上海,他們也有過一點障礙,但很快就消除了。我先生回家說明我的情況,小心地問:‘行嗎?’他們只是淡淡地說:要做好心理準備,要面對很多困難。后來的實踐證明,我的公公、婆婆都是那么好的上海老工人,他們信任兒子,他們也信任了我。”
1991年1月,張海迪被診斷出患了基底細胞癌,王佐良陪著張海迪赴上海中山醫院做無麻醉手術。手術前,張海迪對王佐良深情地說:“如果我活下來,當然非常幸運,我希望還能和你在一起生活,但如果我死去,也是時候了。這么多年拖累你,我跟朋友們講了,如果我死了,讓他們給你找一個健康的、比我更好的女人。”王佐良握著張海迪的手,眼睛濕潤了。
有次張海迪問王佐良:“你對我厭倦過嗎?”王佐良俯下身子,在張海迪的額頭上輕吻了一下,握著她的手說:“我永遠都不會的。”
“為什么?”
“因為你每天都給我新的熱情和活力。”
少女時代就喜愛畫畫的張海迪在寫作之余還創作了許多油畫。為了張海迪的那些油畫,王佐良又變成了一個木匠。張海迪的油畫有時需要配舊船板那種顏色的畫框,王佐良就用棕色、黑色鞋油混在一起涂染,效果極佳。有幾幅油畫在韓國展出時,被一位大商人看中,愿意出高價求購,但被張海迪婉言謝絕了,因為它包含著佐良對自己的深深感情。
共同澆灌愛情之花
1998年上半年,張海迪和王佐良合作,共同翻譯了美國當代作品《莫多克——一頭大象的真實故事》,這本書獲得了第四屆全國優秀外國文學圖書獎。“讀《莫多克》的時候,我一次次地流下了眼淚。我覺得,遇到那些哀傷的段落我會譯不下去的,我感到力不從心。于是我請愛人王佐良與我一同翻譯,這是我們十幾年來第一次合作。只有一本原文書,我每天下午翻譯我的章節,他就在夜晚進行工作,我將那些傷感的章節‘讓’給了他。”
兩個相愛的人,每天都想著為對方做點什么。張海迪雖然只能靠輪椅移動,但她還是盡可能地做一些家務活,比如掃地、擦桌子什么的。她還喜歡做飯,但家里廚房太小,輪椅進不去,她就讓王佐良代替她“操作”,做她配制的菜。
對自己的丈夫,張海迪飽含著深情說道:
“他是一位非常沉靜的人。回顧自己20多年的婚姻生活,我感覺很欣慰。我們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都取得了成績,我們坦然地面對生活,從不理會各種猜測,我想時間會證明一切。而且我自己也很奇怪,結婚這么多年了,當他前往加拿大學習的時候,遠隔重洋,我們的書信還會和當年一樣。我從來不相信沒有愛情的婚姻能生存下去,如果沒有不斷更新的愛情,婚姻的花朵就會枯萎。”
“我先生是一個非常非常優秀的男性,我對社會做些什么事情,沒有任何一點點障礙,他會大力地支持我,很多匯款都是他幫我寄出去的,包括寄東西。現在很多朋友,他們收到我的書,都是我先生寄的。”
“我當然渴望有一個孩子,女孩,非常漂亮,我甚至在清晨的陽光中見過她。在我非常痛苦的時候,我曾跟我愛人說,如果我們有孩子,現在也該上大學了。想到這些我的確有一絲傷感。”
將來一起上敬老院
讓對方更長久地愛自己,把自己當作終身的伴侶,張海迪說這其實也需要智慧和努力。“美好的家庭生活需要創建和創新,才能夠讓生活中沒有厭倦。”
張海迪是個聰明而善解人意的女子,深知生活需要激情,需要樂趣。她家中總是收拾得特別干凈,還變著法子增加小擺設。他們曾經收養了一只小狗,取名“板凳”。夫妻倆對它疼愛備至,讓人覺得它就是他們的孩子。
一次,張海迪問王佐良:“我們沒有孩子,等我們老了,該怎么辦呢?”王佐良將張海迪的手放在自己的手心里,平靜地說:“到那時,我們一起上敬老院。”
對自己的晚年,張海迪有著很美麗的憧憬:“在一棵樹下我坐著,我穿著紅毛衣,要穿鮮紅的毛衣。我頭發已經白了,我的腿上要蓋上一條非常漂亮的毯子。在我的頭頂是石榴樹,在我的身邊是綠湖。”
張海迪對自己的婚姻生活相當滿意,她說:“要是能打分的話,我的婚姻生活至少應該是八、九十分。”
1991 年張海迪在做過癌癥手術后,繼續以不屈的精神與命運抗爭,她開始學習哲學專業研究生課程。經過不懈的努力她寫出了論文《文化哲學視野里的殘疾人問題》。 1993 年,她在吉林大學哲學系通過了研究生課程考試,并通過了論文答辯,被授予碩士學位。張海迪以自身的勇氣證實著生命的力量,正像她所說的“像所有矢志不渝的人一樣,我把艱苦的探詢本身當作真正的幸福。”她以克服自身障礙的精神為殘疾人進入知識的海洋開拓了一條道路。
張海迪多年來還做了大量的社會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講和歌聲鼓舞著無數青少年奮發向上。她也經常去福利院,特教學校,殘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殘疾兒童,給他們送去禮物和溫暖。近年來,她為下鄉的村里建了一所小學,幫助貧困和殘疾兒童治病讀書,還為災區和孩子們捐款,捐獻自己的稿酬六萬余元。她還積極參加殘疾人事業的各項工作和活動,呼吁全社會都來支持殘疾人事業,關心幫助殘疾人,激勵他們自強自立,為殘疾人事業的各項工作和活動,呼吁全社會都來支持殘疾人事業,關心幫助殘疾人,激勵他們自強自立,為殘疾人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張海迪曾當選共青團第十一屆中央委員,并長期擔任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理事,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主席團委員,山東省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山東省青年聯合會副主席等職務。海迪在本職崗位和社會工作中自強不息,以滿腔的熱忱和高尚的品格服務社會,奉獻人民,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有很高的聲譽和威望,是一個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好典型。她是中國一代青年的驕傲,也是中國殘疾人的杰出代表。
2008年11月13日,張海迪當選新一屆中國殘聯主席。
張海迪身患高位截癱,而她在病床上,用鏡子反射來看書,最后張海迪以驚人的毅力學會了4國語言,并成功的翻譯了16本海外著作.她具有一種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因此我們要學習她的頑強的精神!
中國最有膽量的夫妻,賣掉5套房和2個車位創業,如今怎樣?很多人都覺得創業的最初階段是最難的,因為在這個時候,你不僅在精神上飽受折磨,還要承受著資金壓力,所以很多人都說直到創業時才知道自己有多窮。而很多創業者往往在成功之后,人們才會知道創業的過程有多么的艱辛。有一對創業檔夫婦,他們當初的夢想只不過是買一輛電動車,可沒想到最后卻賺來了300億身家。
這對夫妻就是浙江大華的創始人傅利泉和陳愛玲,他們曾經被人們稱為中國最有膽量的夫妻。實際上當年兩人的生活條件還是很不錯的,小日子過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兩人手中有5套房產和兩個車位。然而夫妻二人卻不滿足現狀,把這些資產全部賣掉又舉債上千萬去創業,最后打造出年營收將近190億的商業王國。
傅利泉1967年出生在浙江的一個貧困家庭,他26歲時從大學畢業來到國企單位上班,經過4年的不懈努力,傅利泉當上了科長。不過傅利泉卻不滿足于鐵飯碗的工作,于是他辭去了科長職務,帶著身上一些積蓄創辦了大華電子,完成了兒時創業夢想的第一步。
由于資金比較緊張,傅利泉只能租來一個簡陋的車棚當做廠房,并且花低價在舊貨市場中買下二手設備,因為傅利泉的住處離廠房比較遠,所以他只能騎著一輛破舊的自行車做為交通工具。有的時候工作太晚,傅利泉就找來一張廢紙板墊在身下睡在廠房里。其實傅利泉當初最大的夢想是能買一輛電動車,這樣一來上下班既省力還省時間。
最初傅利泉的公司根本接不到訂單,很多企業都不愿意跟他合作,而此時傅利泉的資金已經所剩無幾,在這樣繼續下去恐怕工廠就要倒閉,傅利泉也曾后悔過:當初如果自己留在國企當科長,也不至于像現在這樣艱辛。但這種念頭一閃而過,傅利泉仍然對公司保持必勝的信念。
傅利泉繼續到各大企業尋找合作機會,有一次他為了把一臺價值30萬的設備賣給石油廠,他在工廠周邊呆了一個月,餓了就吃饅頭渴了就喝自來水,晚上困了就隨便找個地方睡覺。最終傅利泉的誠心打動了一家客車廠,跟他簽訂了一個十幾萬的訂單,解決了傅利泉的資金問題,而經過不懈努力后,傅利泉接到了越來越多的訂單,在他的電動車夢想實現后,傅利泉還買了一輛轎車。
2001年,傅利泉和陳愛玲找來一位朋友共同創辦了大華電子,主要負責安防設備的研發和生產。2002年,大華公司生產出中國首臺8路嵌入式硬盤錄像機,在市場一炮走紅,傅利泉和陳愛玲隨后定下了5年內創造10億營收的宏偉計劃。
夫妻二人為了盡快實現這一目標,在2005年中國房地產行業崛起之時,兩人把在手中5套房產和2個車位以一個較高的價格全部賣出,隨后又借款3千萬元,把大華公司規模提升到新的臺階。當時很多人都覺得夫妻兩人的這種做法過于激進,如果虧損就會傾家蕩產。不過隨著公司上市,傅利泉和陳愛玲的身家達到了100億元,也徹底消除了人們的質疑。
2017年,大華公司旗下已經有40多家分支機構遍布全球,產品遠銷全球180個國家和地區,年營業收入達到185億。2018年,浙江大華全年營收提高到235億,在安防行業的市場份額達到17%,牢牢占據全球安防市場第二的位置。隨著公司的規模越來越大,傅利泉和陳愛玲的個人財富也達到了300億元。
中國最有膽量的夫妻,賣掉5套房和2個車位創業,今換來300億身家。夫妻二人當年可謂是做了一場豪賭,把房子和車位全賣了,并且欠下大量債務來創業,如果失敗了后果不堪設想,但是兩人最終卻收獲了成功,他們這種敢想敢干的精神也是值得人們去學習的。
[img] 以上就是網站小編空城舊憶據網絡最新關于“中國最堅強的夫妻(中國感情最好的夫妻)”報道資料整理發布相關事件細節!轉載請注明來
來探秘,本文標題:中國最堅強的夫妻(中國感情最好的夫妻)
本文地址:
/shijiezhizui/26435.html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國十大最賺錢職業(中國十大最賺錢職業排名)
- 熱門文章
- 隨機tag
-
勁舞團名稱(勁舞團) 吞噬星空等級劃分 是朝鮮族的(源于朝鮮族農樂舞) 怎么打開黃桃罐頭的蓋子(徒手開罐法) 微笑狗原圖嚇人視頻(微笑狗恐怖圖片微笑狗 一個是學位一個是學歷(本質上就有區別) 中國最孤獨職業選手(中國最孤獨的職業) qq名字大全男孩(名字大全男孩帶符號) 中國最耀眼的玫瑰(中國玫瑰叫什么名字) 世界上最不可思議的石頭 心情不好也可能是(小腹墜脹最準確) 一只熊走過來(一只熊走過來了) 店鋪名稱大全(拼多多店鋪名稱大全) 為什么不能穿69號球衣 中國最牛太醫(最厲害的太醫叫什么) 一萬盧布等于多少人民幣 56個民族都有什么族 灰鯖鯊(灰鯖鯊怎么讀拼音) 拼多多下單全額返現是真的嗎 兵馬俑本來的顏色(兵馬俑本來的顏色是什么 指的是慶祝(元宵佳節漢人節日習俗) 空氣循環扇真的有用嗎 小貓便秘怎么辦 汶川大地震的恐怖傳說(汶川大地震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