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起孤軍征西蜀打一成語(孟起是誰)
xj
2023-04-03
《三國演義》主要內容是 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云,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斗爭與矛盾的轉化,并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巨變,塑造了一群叱咤風云的三國英雄人物。
三國演義的劇情簡介?· · · · · ·
東漢末年,山河動蕩,劉漢王朝氣數將盡。內有十常侍顛倒黑白,禍亂朝綱。外有張氏兄弟高呼“蒼天已死,黃巾當立”的口號,掀起浩大的農民起義。一時間狼煙四起,劉家朝廷宛如大廈將傾,岌岌可危。
正所謂亂世出英雄,曹操(鮑國安 飾)、公孫瓚、袁術、袁紹、呂布(張光北 飾)、劉備、孫策、關羽、張飛、諸葛亮(唐國強 飾)等各路豪杰不斷涌現,從群雄逐鹿到赤壁之戰,從魏蜀吳三國鼎立到三分歸一統,波瀾壯闊的三國時代的大幕緩緩拉開……
本片根據中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改編。
《三國演義》百度網盤高清免費資源在線觀看:
鏈接:
?pwd=cpvi 提取碼: cpvi
關于魏延的詩句1.關于魏延的詩句
《詠史下·諸葛孔明八首》
年代: 宋 作者: 陳普
關羽不能當一面,魏延何敢比淮陰。
流星只緩身徂落,一木終能作鄧林。
《讀史》
年代: 宋 作者: 陸文圭
魏延及楊儀,兩人蜀俊乂。
各懷專忌心,曲直竟誰在。
孔明惜其才,未嘗輒偏廢。
渭南反斾歸,師在千里外。
朝臣意左右,魏為楊所害。
楊亦不得死,晚用姜維輩。
蜀竟以是亡,束手付鄧艾。
艾復矜其功,受制于鐘會。
四人共一律,皆以專忌敗。
家國莫不然,鳴呼可為戒。
2.關于“黃忠”“黃漢升”的詩句有哪些
詩句:
1. 羅貫中:將軍氣概與天參,白發猶然困漢南。至死甘心無怨望,臨降低首尚懷慚。寶刀燦雪彰神勇,鐵騎臨風憶戰酣。千古高名應不泯,長隨孤月照湘潭。
2. 楊戲:將軍敦壯,摧峰登難,立功立事,于時之干。
3. 諸葛亮:忠之名望,素非關、馬之倫也,而今便令同列。馬、張在近,親見其功,尚可喻指;關遙聞之,恐必不悅,得無不可乎。
4. 陳壽:忠常先登陷陣,勇毅冠三軍。
5. 羅貫中:老將說黃忠,收川立大功。重披金鎖甲,雙挽鐵胎弓。膽氣驚河北,威名鎮蜀中。臨亡頭似雪,猶自顯英雄。
1.人物簡介:
黃忠(?-220年),字漢升(一作“漢叔”[1]),南陽(今河南南陽)人。東漢末年名將。本為劉表部下中郎將,后歸劉備,并助劉備攻益州劉璋。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黃忠在定軍山一戰中陣斬曹操部下名將夏侯淵,升任征西將軍,劉備稱漢中王后改封后將軍,賜關內侯。次年,黃忠病逝。景耀三年(260年),追謚剛侯。黃忠在后世多以勇猛的老將形象出現于各類文學藝術作品中,《三國演義》里,劉備稱漢中王后將其封為五虎上將之一,而黃忠的名字在中國也逐漸成為了老當益壯的代名詞。
2.藝術形象:
小說《三國演義》里,黃忠出場于第五十三回,劉備于赤壁之戰大獲全勝,趁機奪取江南四郡,時黃忠鎮守長沙郡,關羽率五百校刀手來攻,與黃忠大戰,關羽用拖刀計將黃忠擊敗,但不忍將其殺害。次日,黃忠計誘關羽,為報關羽不殺之恩,用弓箭只射關羽盔纓,但太守韓玄卻因此懷疑黃忠有二心,想將黃忠斬首,但遭魏延劫場,韓玄被殺,黃忠與魏延一同投降。
3.歇后語:
1. 黃忠射關公---手下留情
2. 黃忠交朋友---人老心不老
3. 黃忠射箭---百發百中
4. 黃忠出陣---不服老
5. 黃忠掄大錘---老當益壯
3.關于魏延的
不算,他是冤枉的 蜀國名將魏延是三國史上頗具爭議的人物之一。
有人說他是蜀漢后期最為重要的大將,因“性矜高”而與“平日諸將素不同” ;屢次北伐時,“延每隨亮出,欲請兵萬人,與亮會于潼關,如韓信故事”,深為一生謹慎的諸葛亮所“制而不許”。建興12(公元234)年秋,在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后,因與丞相府長史楊儀爭奪蜀漢最高軍事統帥權,被誣以叛蜀而遭楊儀部將馬岱所追殺,為后人嘆惜不止,深以為冤。
如冒鶴亭先生就在《疚齋日記·讀三國志蜀志》中云: “魏延之反,亦冤辭也。其人過于自負,嘆恨己才,用之不盡,故諸葛卒后,曰:‘丞相雖亡,吾自見在。
府親官屬(指長史以下)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云何以一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約束),作斷后將乎!’。蓋欲遣行者護丞相喪歸,自留渭南,與司馬決斗。
其才不及諸葛則有之,其興復漢室之心,與諸葛同也。而楊儀素與延不平,不欲下之,便引諸營相次還,延于是怒,先儀南歸,燒絕棧道,使儀歸不得。
此則逞一朝之忿,而忘君國之大事矣。陳壽于延傳末云:‘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
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就背叛。
’斯為得之。蜀中人才本少,橫加延以反名,長城自壞,儀之肉寧足食哉!” 也有人說“魏延腦有反骨,久后必反”,且多次賣主求榮,為“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諸葛丞相而所不容,并在其死后設計除掉之。
這種說法常見于流傳甚廣的《三國演義》,但《三國演義》畢竟為小說家之言,且大都人都認為它只是七分史實、三分虛構,不可盡信。況且史書《三國志》中的魏延就看不出反叛蜀漢的意圖,正如《三國志?蜀書?魏延傳》所言: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
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知人論世,斯為得之。魏延有錯,但無反骨,事去千載,言之慨然而又枉然。
且考諸史籍,只見其忠義雙全、勇略過人,而無叛蜀之跡。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魏延桀驁不馴的性格和驕傲粗魯的脾氣,導致在關鍵時刻被人誣以謀反,終慘遭滅門之禍。
正如蜀人楊戲著《季漢輔臣贊》中云: “文長剛粗,臨難受命,折沖外御,鎮保國境,不協不和,忘節言亂,疾終惜始,實惟厥性。” 因此我們說魏延脾氣固然偏激,但在政治上他絕對忠于蜀漢政權,毫無叛蜀之跡。
有問題的只是他性格上的“不協不和”,才導致其身死族滅。下面我們將深入探討魏延所謂的“叛蜀”之說。
二、心存漢室,足見其忠 蜀將魏延是先主劉備最為欣賞和看重的名將之一,也是第一批隨劉備西入益州、力定巴蜀的功勛之臣。《三國志?蜀書?魏延傳》就曰:“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也。
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戰有功,遷牙門將軍。”可見,在劉備西取益州的戰爭中,魏延多次力戰有功,從軍隊的基層開始,一步一步往上爬,以致最終完全取得先主之信任,將鎮守漢中的重任交給他。
《三國志?蜀書?魏延傳》就曰: “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及撥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
在當時,漢中是蜀國的最前沿陣地,得漢中,可不僅可北爭關隴,而且還能南蔽巴蜀。正如楊洪對諸葛亮云:“漢中則益中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
(《三國志?蜀書?楊洪傳》)。蜀將黃權亦說:“若失漢中,則三巴不振,此為割蜀之股臂也。”
(《三國志?蜀書?黃權傳》)。清人顧祖禹曰:“漢中府北瞰關中,南蔽巴蜀,東達襄鄧,西控秦隴,形勢最重。”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五十六)。曹魏若是占領漢中,將嚴重威脅巴蜀。
當時蜀漢的五虎上將俱在,有“絕倫逸群”的關云長、“雄壯威猛”的張翼德、“兼資文武、雄烈過人”的馬孟起、“老當益壯”的黃漢升及“智勇雙全”的趙子龍。但先主卻把這肩關益州安危的重任交付于魏延,足見其知人善任,對魏延是絕對信任的。
故在大會群臣之際,試問說:“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 魏延氣干云霄對曰:“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 “先主稱善,眾威壯其言。”
可見其忠義雙全、勇略過人。但魏延也不辜所負,在他鎮守漢中的十五年里,曹魏從末越過漢中半步。
直至蜀漢后期姜維調整軍事部署,采用誘敵深入之術,最終被魏將鐘會長驅直入,導致蜀漢的直接滅亡,深為后人嘆惜不已,如郭允蹈就在《蜀鑒》云: “蜀之門戶,漢中而已。姜維之退屯于漢壽也,撤漢中之備,而為行險僥幸之計,則根本先拔矣。
異時鐘會長驅直入,曾無一人之守,而敵已欣然得志。初不必鄧艾之出江油,而蜀已不支,不待智者而能見。
嗚呼,姜維之亡蜀也。” 以此觀之,在蜀國滅亡的后期階段,若諸葛丞相遺命讓“攻守兼備”魏延統軍漢中、北進中原,魏國終不能越雷池半步,蜀漢政權也不會在很短時間內滅亡,可歷史不容假設。
反觀諸葛遺志的繼任者姜伯約雖“忠勤時事,思慮精密”、“敏于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但終因其才疏學淺、難堪重負。
4.關于魏延的
魏延之忠心日月可鑒,在《三國志》中記載得很清楚:“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
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
不便背叛。”然而在《三國演義》中,魏延卻寫成了腦后生反骨,天生就是要造反的。
作為當年被劉備親手提拔上來的牙門將,魏延很快就證明自己的才能。只可惜魏延在劉備手下時間短,在諸葛亮手下時間長。
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時,魏延曾經 進獻過“子午谷奇謀”:“讓諸葛亮分撥自己一萬軍隊出子午谷,奪取雍州長安和潼關,諸葛亮自祁山攻雍州,然后異道會于潼關。”可以說這時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即使不能一舉統一大業,至少有望將雍州并入蜀地。
當時魏國派駐邊防的安西將軍夏侯楙乃曹操女婿,"素無武略","又多蓄妾",因著與魏文帝曹丕的關系才獲得這一荷守一方重鎮的職位。魏延看準此一機緣,遂大膽向諸葛亮提議道:"給我一萬人,自帶糧草,循秦嶺以東疾進,不出十日可到長安。
膽怯的夏侯楙見我蜀兵天降,必然倉皇而逃。曹丕若想率軍親征,最起碼也得二十天,丞相已可先期到達。
這樣,咸陽以西可一舉而定。"今天的公論是:魏延的計劃雖然冒險,但成功的可能極大,因為他對當時敵我形勢及當地特殊地形的判斷都是非常準確的。
考慮到后來蜀國滅于魏國之手,乃是由于魏國大將鄧艾采取了相似的"奇險"戰略,諸葛亮對魏延提議的否決,便只能讓我們深感遺憾了。 三國演藝里算反、三國志里是算和諸葛想法不同。
反攻楊儀。
5.請給我寫一篇關于魏延的文章,高中生水平 不要太高深哦
愛惜魏延
看過《三國演義》很多次了,相比義薄云天的關羽,叱詫風云的張飛,百戰百勝的趙云,勇猛無敵的呂布,英俊瀟灑的馬超,老當益壯的黃忠,忠心護主的典韋,我卻更喜歡三國中的一個另類,他,就是普通人很不齒的蜀國大將——魏延,魏文長。
對《三國演義》有粗略了解的人,都知道魏延,但對他的認識莫過于他腦后有反骨,最后命喪諸葛亮算計下,馬岱之手。我們很少從魏延一生去挖掘他的人生之路,進而也難以真正的定位他到底是一個什么樣子的人。
在探討之前,我們首先要明了,我們是在《三國演義》的基礎上討論這一問題,與歷史的關系不是很大。日常無事,聊以為樂。
《三國演義》中,魏延首次出場,是劉備率領軍民途經他所守衛的城池,他開城迎接,但由于劉備的優柔寡斷及文聘的阻攔而至計劃擱淺。這一出戲,作為魏延的首次亮相,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首先,他是一位慧眼識英的人物。當時劉備失魂落魄,流離失所,很多人根本沒有認識到劉備的能力及前途,但是魏延放著穩定的職位不做,卻一眼認定劉備,可以說此人的眼光獨到。其次,他是一個敢作敢為的人。這是在第一條之上的性格,即他認定的事情他就要做。當他看到自己心慕已久的劉皇叔“活人”站在自己面前的時候,他果斷的行動了:開城迎接。要知道他的官職可不是太守,這個中勇氣,不在其位,不知其難。第三,我們可以知道他帶兵有道。為何?作為一名城池的將領,并非太守,在當時的情況下,開城納敵,卻有很多士兵相隨,可以想象到他的號召力是有的。我們可以想象,如果當時是呂布這樣做,那么他是很難有這樣的結果的,因為我們大家一定還記得當時呂布將他的第一個干爹丁原殺害時無人相隨的情景。
這只不過是魏延的第一次出場,就為我們留下了這樣深刻的印象,但是,也許由于后人對其的宣傳,我們大部分人對他沒有太多的留意,所以,這樣的細節大家未曾留心也是可以原諒的。但是,后面的一些情節,我們很難不看到,因為這些情節很關鍵,并且左右了魏延的一生。
魏延從逃離后達到長沙,當關羽“戰長沙”時,他再次登臺。此中他也擔當了很重要的角色。在黃忠屢次遭受太守的責難時候,他當機立斷,一刀結果,黃忠騎虎難下,不得不降。作為長沙戰役的一號功臣,沒有任何嘉獎,卻要因為“莫須有”的“腦后反骨”被斬,試問給誰這樣的待遇誰的心里會舒服。若是張飛早已經殺將出去了,但是,魏延做到了,我們從他的身上看到了一個字---忍。
作為蜀國的將領,魏延如果沒有“忍”字當頭,我們可以想象到他很難生存。文有諸葛亮龐統天天算計他,武有五虎上將天天壓抑他,他的生存空間不可謂不狹小。要知道諸葛亮的見面禮可不是鬧著玩的,平平常常的一句“反骨仔”可能就是刺痛魏延內心的毒刺。
我們再談論魏延的功勞,從長沙受降后,他經歷了西川入侵戰,西南討蠻戰,六出祁山戰,不可謂不顯赫。但是,當評選五虎上將時,為什么他榜上無名呢?關羽張飛我們且不論,武功卓絕且是劉備弟弟,趙云等三人就很值得探討了。趙云人說常勝將軍,但是他長期擔任的是劉備侍衛長的職位,正經的大戰很少參與,而馬超前期在敵人方面是很囂張,但是來到蜀國后不久就玩完了,相信有賣后悔藥的劉備一定會買不少的。而老黃忠呢,確實老當益壯,但是討伐東吳被一箭搞定,并且死于小角色馬良(不是神筆)之手,定軍山殺夏侯淵還是主要靠法正的作用。因此,我為魏延沒有能評選上五虎上將很不平。
我們再來探討最受人們爭議的事件,就是六出祁山中,魏延與諸葛亮關于是否可以從子午谷出兵的爭論。史實為:諸葛亮認為從斜谷出兵,攻擊長安,以穩為主;而魏延則主張從子午谷出奇兵,突襲洛陽。最后諸葛亮否定了魏延的主張。結果六出祁山而未果。落得個“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結果。
諸葛亮武仗原病死,魏延決議謀反,可惜他識人不真,死于馬岱之手,人們在這里常常是驚嘆于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但是我卻為魏延的失敗而嘆息。
其實,魏延悲劇的一生,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一個人造成的,這個人就是大家的敬若神明的諸葛亮。諸葛亮與魏延的關系,可以用惟妙惟肖四字來形容。諸葛亮從第一次見面,就給魏延定位為“腦有反骨”,可謂是給了魏延一個下馬威,但是,他未曾想到的是,魏延會活得比他都長,并且他竟然成為蜀國后期的主要將領,造成諸葛亮對魏延采取的是“用并防御著”的戰略,幸虧在后期諸葛亮得到了姜維,要不我真不知道諸葛亮死后將蜀國誰當大任,不是魏延又有誰。
最后,我們也只能用類似周公瑾的遺言作為我們的結束語:“既生亮,何生文長”也。
6.關于魏延的四字成語
剛愎自用
【拼音】: gāng bì zì yòng
【解釋】: 愎:任性;剛愎:強硬固執;自用:自以為是。十分固執自信,不考慮別人的意見。
【出處】: 《左傳·宣公十二年》:“其佐先谷,剛愎不仁,未肯用命。”《尚書·仲虺之誥》:“好問則裕,自用則小。”
【舉例造句】: 他想起李玉亭所說蓀甫的剛愎自用來了。他決定了主意不跟著蓀甫跑了。 ★茅盾《子夜》十
【拼音代碼】: gbzy
【近義詞】: 我行我素
【反義詞】: 虛懷若谷、從善如流
【歇后語】: 木梳給別人
【燈謎】: 最自以為是的人
【用法】: 作謂語、定語;十分固執自信
【英文】: harden the neck
【故事】: 春秋時期,晉楚因宋國發生戰爭,楚軍打得宋國要投降了就撤軍。晉軍將領先不聽統帥荀林父的命令擅自進攻楚軍。楚國大夫伍參對楚莊王說晉軍將領先剛愎自用,內部不團結,可以消滅晉軍而出兵。結果,楚國大獲全勝。
7.三國演義中關于魏延的動作描寫的原文
第四十一回 劉玄德攜民渡江 趙子龍單騎救主
原文節選:
劉琮聞玄德至,懼而不出。蔡瑁、張允徑來敵樓上,叱軍士亂箭射下。城外百姓,皆望敵樓而哭。城中忽有一將,引數百人徑上城樓,大喝:“蔡瑁、張允賣國之賊!劉使君乃仁德之人,今為救民而來投,何得相拒!”眾視其人,身長八尺,面如重棗;乃義陽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長。當下魏延輪刀砍死守門將士,開了城門,放下吊橋,大叫:“劉皇叔快領兵入城,共殺賣國之賊!”
第五十三回 關云長義釋黃漢升 孫仲謀大戰張文遠
原文節選:
喝令刀斧手推下城門外斬之。眾將欲告,玄曰:“但告免黃忠者,便是同情!”剛推到門外,恰欲舉刀,忽然一將揮刀殺入,砍死刀手,救起黃忠,大叫曰:“黃漢升乃長沙之保障,今殺漢升,是殺長沙百姓也!韓玄殘暴不仁,輕賢慢士,當眾共殛之”愿隨我者便來!”眾視其人,面如重棗,目若朗星,乃義陽人魏延也。自襄陽趕劉玄德不著,來投韓玄;玄怪其傲慢少禮,不肯重用,故屈沉于此。當日救下黃忠,教百姓同殺韓玄,袒臂一呼,相從者數百余人。黃忠攔當不住。魏延直殺上城頭,一刀砍韓玄為兩段,提頭上馬,引百姓出城,投拜云長。
第七十二回 諸葛亮智取漢中 曹阿瞞兵退斜谷
原文節選:
忽一彪軍撞至面前,大叫:“魏延在此!”拈弓搭箭,射中曹操。操翻身落馬。延棄弓綽刀,驟馬上山坡來殺曹操。刺斜里閃出一將,大叫:“休傷吾主!”視之,乃龐德也。德奮力向前,戰退魏延,保操前行。馬超已退。操帶傷歸寨:原來被魏延射中人中,折卻門牙兩個,急令醫士調治。
8.諸葛亮不聽魏延的話,輕兵出子午谷奇襲長安,可惜呀,不然歷史要改
諸葛亮進攻曹魏的作戰目的是先奪長安,再取洛陽,以達 “ 興復漢室,還于舊都 ” 的政治目的。他不采納魏延的建議,而是西出祁山、趨秦隴,從曹魏的薄弱處下手,步步為營、穩扎穩打,這是穩妥的方案。陳壽在《三國志》中認為諸葛亮 “ 應變將略,非其所長 ” ,本人是不能贊同的。
一就當時魏強蜀弱的總形勢來看,如果荊州不丟失,仍能按照諸葛亮《隆中對》中提出的兩路出兵的方案,則魏延出子午谷襲取長安的作戰方案是可取的。荊州喪失后,兩路出兵的計劃破壞;再加上夷陵之戰蜀漢元氣大傷,只能以至多十萬之眾一路出秦川,勢難鉗擊。長安是曹魏在西方的戰略要點,城廓堅固,且地處渭水流域的關中平原,交通四達,騎兵往來馳騁方便。即使蜀軍趁魏軍疏于戒備,突襲加以占領,魏軍必然要傾全力來爭奪,蜀軍至少需用數萬人去防守。為一城而把蜀軍大部甚至全部兵力投入,蜀軍補給困難,后備力量薄弱;而魏軍補給方便,后備力量雄厚,相持下去,蜀軍孤軍遠守,全軍堪虞。如若襲取不成功,蜀軍以不多的兵力頓兵堅城之下,而曹魏則可將潼關以東的大軍西調增援,蜀軍將進退失據,可能遭到被各個擊破的危險。
二就當時戰地資源和補給情況來看,關中地區雖是號稱沃野千里的富饒之地,但自董卓造亂以來,繼之有李傕、郭汜、樊稠、張濟騷擾擄掠,戰亂不斷,弄的田地荒蕪,人民流離失所。曹操后來雖派鐘繇鎮撫關中,衛愷鎮撫涼州,推行招撫流民,勸耕植谷的政策,但曹操用兵關隴,擊破馬騰、征討張魯、追擊馬超,征調頻繁,又使關中人心不安,棄業逃走,地荒未耕,資儲殆盡。如果蜀軍大軍貿然進入,很難就地補給,因糧于敵,就有從遙遠的漢中運輸糧草補給軍食的不利。而隴右地區物產豐富,人口稠密,以祁山一地而言,就有民萬戶,大軍進入就地取糧,可供一部分軍食。同時祁山以西地區又多產馬,更為戰爭所必須。這應該是諸葛亮出祁山,奪隴右的另一原因。
三就以攻為守的行動來看,王船山認為諸葛亮是從全局著眼,審度了敵強我弱的形勢,“ 知魏之不可旦夕亡,而后主之不可起一隅以光復也。其出師北伐,攻也,特以為守焉耳。” 諸葛亮師出祁山原不是他的本意,而因情移勢異,“ 主闇而敵強,改圖以為保蜀之計 ” 。五次出師北伐,名為攻而實為守計,以攻為守。秦嶺是西蜀的門戶,隴右高原在戰略地位上居瞰制關中之勢。奪取隴右為外藩,武都、陰平都在懷抱之中,蜀漢就可鞏固以存,而待時以進。諸葛亮之所以用兵謹慎,其實是因為蜀漢國力薄弱,必須謹慎,不能把僅有的十萬人馬作孤注一擲。
諸葛亮進攻曹魏,屢次兵出祁山,奪取隴右,實為爭奪地略上的優勢,為后勤補給上的便利,為利用隴右豐富的資源,為 “ 以攻為守 ” 以圖保蜀。
[img]馬超孤軍征西蜀打一成語謎底是“一馬平川”。
解析:“馬超”是一位歷史人物,而“馬超孤軍”可以理解為“馬超一個人”,這就緊扣謎底的“一馬平川”了。另外,西蜀乃是今天的四川。所以翻譯謎面“馬超孤軍征西蜀”這句話的意思就是“馬超一個人平定四川”,那就緊扣成語“一馬平川”了。
一馬平川,漢語成語,拼音是yī mǎ píng chuān,意思是能夠縱馬疾馳的平地。出自《東坡詩·卷二十三·游徑山》。
馬超,字孟起,扶風茂陵(今陜西省興平市)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漢伏波將軍馬援的后人,馬騰的兒子,少年成名,曹操曾多次征召馬超入京為官,但都被馬超拒絕。而后馬騰入京被封為衛尉,馬超就統領了馬騰的部隊。
馬超軍事貢獻
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與劉璋經過三年的斗爭,收降西川不少將領,占領西川不少領土,與張飛、諸葛亮、趙云等逐步完成對成都的包圍。同時馬超的加入,不僅使得劉備軍事力量得到進一步壯大,更對當時的劉璋造成了不小的恐慌,從而加速了劉璋軍的投降。
而后劉備與夏侯淵爭奪漢中,雖然劉備占據西川后實力大增,但在攻打漢中的時候仍然出現了兵力不足的情況,甚至已經到了男子戰女子運的地步。馬超與張飛屯兵下辯,而馬超在西涼一帶素有威望,策動氐族雷定七部萬余人響應劉備,為爭取漢中的劉備軍貢獻了一定的軍事力量。
劉備攻下漢中以后,群臣一百二十余人聯名上書漢獻帝表劉備進位為漢中王,聯名書是以馬超為首。
介紹一下三國人物郭嘉郭嘉(170年-207年),字奉孝,東漢末潁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原為袁紹部下,后轉投曹操,為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立下了功勛,官至軍師祭酒,封洧陽亭侯。在曹操征伐烏丸時病逝,年僅三十八歲。謚曰貞侯。
史書上稱他"才策謀略,世之奇士"。曹操稱贊他見識過人,是自己的"奇佐"。
郭嘉出生于潁川,少年時已有遠見,見漢末天下將會大亂,于弱冠(二十歲)后便隱居,秘密結交英杰,不與世俗交往,所以不是太多人知道他。[1]
21歲時,郭嘉北行去見袁紹,對袁紹的謀臣辛評、郭圖說:“明智的人能審慎周到地衡量他的主人,所以凡有舉措都很周全,從而可以立功揚名。袁公只想要仿效周公的禮賢下士,卻不很知道使用人才的道理。思慮多端而缺乏要領,喜歡謀劃而沒有決斷,想和他共同拯救國家危難,建稱王稱霸的大業,實在很難啊!”于是從此離開了袁紹。就這樣,郭嘉一直賦閑了六年。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頗為器重的一位謀士戲志才去世。傷心之余,曹操寫信給荀彧,讓他給推薦一位可以接替戲志才的謀士。于是,荀彧就將好友郭嘉推薦給了曹操。曹操召見郭嘉,共論天下大事,討論完后,曹操說:“能幫助我成就大業的人,就是他了!”郭嘉離開營帳后,也大喜過望地說:“這才是我真正的主人啊!”
從此,郭嘉便當上了曹操參謀軍事之官—軍師祭酒,為曹操的四方征戰出謀獻策,忠心效力。
屢獻奇謀
郭嘉郭嘉郭嘉當時,各路諸侯割據一隅,虎爭天下。在這種情況下,郭嘉對一個個敵手心理狀態的準確判斷,便常常成了曹操獲勝的關鍵。
建安二年(197年),曹操討張繡新敗,袁紹寫信羞辱。曹操正擔心自己不具備與袁紹抗衡的能力之時,郭嘉提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之說。他一連舉出十條理由,以證明“公有十勝,紹有十敗。”郭嘉的分析很具說服力,不但振作了曹軍將士的斗志,更助曹操擬定了遠期和近期的作戰目標。同時,郭嘉也正式確立了自己在曹操軍事智能團中的核心地位。
建安三年(198年),劉備為呂布所破,依附于曹操。謀士程昱向曹操建議殺死劉備,以絕后患,曹操便問郭嘉有何意見,郭嘉認為:“的確。但曹公舉劍起義兵,為百姓除暴,推出誠信用以招攬英雄俊杰,恐怕仍未做到。現今劉備有英雄名聲,他在窮途末路時投靠我們而我們將他殺害,這是殺害賢士的惡名。那么智者、將士都會自疑,再次想選擇誰作主人,那曹公要和誰平定天下?所以除掉一人之患,而危害到四海的聲望,安危的選擇,不可以不明察!”曹操亦有感于此,便不殺劉備。不過,郭嘉亦認為劉備有萬人敵關羽、張飛跟隨,而劉備得人心,不會為人之下。所以向曹操上諫:“古人有說:‘一日放縱敵人,便成數世的禍患。’宜早些建立恰當的位置。”意思就是要軟禁劉備,但曹操卻不接納軟禁劉備的計謀,為了使他心服于自己,反而對劉備更親近。
同年九月,曹操出兵攻打虎踞徐州的呂布。曹軍先破彭城,再敗呂布,最后圍困下邳。呂布堅守不出。戰役持續了大半年,曹操見士兵疲憊,準備放棄。這時,郭嘉卻看出了勝機。他以項羽為例勸諫曹操,提出“有勇無謀者若氣衰力竭之時,便不久于敗亡”的觀點,勸曹操急攻。曹操依郭嘉計策而行,一面攻城,一面決堤水掩下邳,果然于同年月攻克下邳,擒殺呂布。
建安四年(199年),劉備借趁袁術北投袁紹之機,主動向曹操請求前去截擊。這時,恰好郭嘉、程昱不在身邊,曹操就同意了劉備的請求。待郭嘉與程昱回來,得知此事后一起勸阻曹操:“放走劉備,會生變數了!”但此時劉備已走,而且奪取下邳,舉兵對抗曹操,曹操悔恨不聽郭嘉之言。
大放異彩
郭嘉郭嘉建安五年(200年),曹操為了免于將來同袁紹作戰時前后受敵,決定先消滅在徐州立足未穩的劉備。當時諸將皆怕袁紹乘機來攻許都,到時候前進無法作戰、撤退失去了據點。曹操也感到疑慮,于是詢問郭嘉的建議,郭嘉分析道:“袁紹向來優柔寡斷,不會迅速作出反應。劉備人心未歸,立足未穩,迅速進攻,他必敗無疑。然后再回師對付袁紹,這是改變腹背受敵的最好機會,決不能失去。”于是,曹操舉師東征,大破劉備,俘虜了劉備的妻子,擒了關羽,進而又擊破了和劉備聯合的東海賊寇。情況正如郭嘉所料,袁紹果然還沒有作出反應,劉備就已被擊敗。
也就在曹操與袁紹相持官渡之時,又一個令人不安的消息傳到曹營:江東豪杰孫策,準備發兵偷襲曹操位于許都的根據地。與袁紹相持中已經處于劣勢的曹操,根本不可能再抽出兵力保衛許都。而一旦許都失守,曹操陣營將立刻分崩離析。這是曹營中人心最為動亂的時期,不少人開始暗中向袁紹獻媚,準備為自己留條后路。
當時,曹軍中與袁紹私下有書信往來者很多,官渡之戰后,在袁營中就搜出了不少通敵竹簡。在此緊急關頭,郭嘉預測說:“孫策剛剛吞并了江東,所誅殺的都是些英雄豪杰,他是能讓人效死力之人。但是孫策這個人輕率而不善于防備,雖然他擁有百萬之眾,卻和他一個人來到中原沒什么兩樣。如果有刺客伏擊,那他就不過是一人之敵罷了。在我看來,孫策必定要死于刺客之手。”孫策到了江邊,尚未渡江,果然被仇敵許貢的門客所殺。這或許是巧合,但確實為郭嘉的神機妙算添上了一筆。
建安七年(202年),官渡之戰大敗而歸的袁紹病逝,曹操進攻他的兩個兒子,連戰連捷。曹軍諸將都想乘勝攻破二袁,可就在此時,先前力主北進的郭嘉卻力排眾議,獨進奇策,建議退兵。他為曹操分析了袁氏兩兄弟之間的矛盾,說:“袁譚、袁尚素來互不相服,又有郭圖、逢紀這樣的謀臣在當中攙和,必然要反目。不如先南征劉表,靜待其變,變成而后擊之,一舉可定也。”
郭嘉建議曹操裝作向南攻擊劉表之勢,“以待其變”。果然,曹軍剛回到許昌,袁軍生變的消息就已傳來。曹操乘機回軍北上,將袁譚、袁尚各個擊破,二袁一死一逃。因為郭嘉的妙計,這一仗贏得既輕松又順利。
建安九年(204年),郭嘉被封為洧陽亭侯。
建安十年(205年),郭嘉建議曹操多多招募重用青、冀、幽、并四州名士,收附民心,徹底鞏固控制抵御。曹操采納了他的意見,甚至重用了曾經詆毀過自己的陳琳,果然有千金市骨之效。
英年早逝
郭嘉建安十二年(207年),袁尚、袁熙逃入烏桓,即今遼寧錦州一帶。曹軍諸將都說“袁尚已如喪家之犬,關外胡人不會支援他們的。如果再做遠征,劉備必然會挑撥劉表襲擊許昌,萬一有什么變數怎么辦?”此時的劉備經過數年的休養生息,在荊州劉表的身邊又積聚了相當的實力。以曹操對劉備的了解,他有理由擔心自己孤軍遠征之際,劉備會在背后發難。
這時,郭嘉又提出不同于他人的見解:“明公你盡管放心地去遠征,留下一個空空蕩蕩的許都也無妨,我料定劉備無法給你添麻煩。不是劉備不想添,而是有人會代替您來阻止他,此人就是劉表。”在眾人一片嘩然聲中,郭嘉詳細地分析了平烏桓之役的可行性和重大意義“胡人自恃偏遠,現在必然沒有防備,突然發動攻擊,一定能夠將他們消滅。袁紹對胡人有恩,如果袁尚還活著,他們一定幫忙,遲早是隱患。現在袁家的影響還很大,這個時候南征,如果胡人有行動,我們的后方就不安穩了。但劉表是個只知坐談的政客,他自知能力不足以駕馭劉備,所以必然會對劉備有所防備。現在雖然是虛國遠征,但一勞永逸,就再也沒有后患了。”
郭嘉的觀點一針見血,曹操聽罷茅塞頓開,立刻進兵柳城。曹操軍到易城,郭嘉覺得推進的速度還是太慢,又進言道:“兵貴神速。現在潛力遠征,輜重太多,行進緩慢,被對方有所覺察必然就要做防備。不如留下輜重,輕兵速進,攻其不備。”后來,這一戰成為了中國戰爭史上“兵貴神速、奇兵制勝”的經典戰例。曹操在設置了一些撤軍假象之后,暗中率領一支輕裝精兵,在向導田疇的帶領下突然出現在烏桓的背后。烏桓首領蹋頓和袁尚、袁熙率軍倉促應戰,這一役,蹋頓被斬,曹軍俘虜了20余萬人,走投無路的袁尚、袁熙投奔了遼東的公孫康。
這次行軍路況極端惡劣,沿途有長達二百里的地段干旱無水。當糧食吃光以后,曹軍將士又不得不先后殺了幾千匹戰馬充饑,才艱難抵達目的地。同年秋天,遼東太守公孫康帶著袁尚的首級前來投降。曹操根據郭嘉的計策終于徹底平定北方,統一整個黃河流域以北地區。在從柳城回來的途中,因為水土不服,氣候惡劣,再加上日夜急行又操勞過度,郭嘉患疾病去世。
君臣相知
郭嘉在曹操諸多謀士中,唯獨郭嘉最了解曹操,并且兩人關系親密,猶如朋友一般。據載,二人行則同車,坐則同席。在嚴于治軍的曹營帳里,郭嘉有很多不拘常理的行為,但在偏愛他的曹操眼里,“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曹操手下有一位紀檢官員,叫陳群,曾因郭嘉行為上不夠檢點奏了他一本。但是,曹操一面表揚陳群檢舉有功,一面卻對郭嘉不聞不問。不僅如此,曹操還暗地里為郭嘉一仍其舊的生活作風喝彩。在長年征戰生涯中,曹操總是把郭嘉帶在自己身邊,以便隨時切磋,見機行事。每逢軍國大事,郭嘉的計策從無失算。曹操更是對年輕的郭嘉寄予了無限的希望,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后,把身后的治國大事托付給郭嘉。
主要成就
擇明主而事
郭嘉從小胸懷大志,在二十歲時就已經敏銳的感覺到天下即將大亂,于是隱居以待時日,另一方面偷偷的和有才識之人保持交往。郭嘉最初出隱,是和田豐等北上依附當時勢力最強大的袁紹。袁紹對郭嘉等人極為敬重,更是厚禮待之。但是數十日一過,郭嘉便看出袁紹優柔寡斷,用人不善,非成大事之人,遂只有一人的毅然而去。恰逢曹操招賢納士之時,荀彧,程昱共舉郭嘉!曹操招見郭嘉,問計袁紹。郭嘉說出了著名的“十勝十敗”之說,并獻計乘袁紹攻擊公孫瓚之時一舉攻克呂布。這能使曹軍擴大實力,又可以避免以后袁曹決戰時,呂布從側翼威脅曹軍。曹操聽完感嘆道:“使孤成大事者,必此人也。”郭嘉對曹操的才能抱負更是留下了深刻印象。當他離開曹操營帳后,大喜過望的說;“真吾主也。”從此,郭嘉便當上了曹操參謀軍事之官——軍師祭酒。為曹操的四方征戰出謀獻策,忠心效力。
計呂劉而破
二月,曹操便采納郭嘉之謀出兵呂布。曹軍先破彭城,再敗呂布,最后大軍圍困下邳。而呂布卻堅守下邳不出。曹操久攻不下,便思退軍。郭嘉勸說曹操繼續攻城,分析道;“呂布雖勇而無謀,現在其三戰皆敗,銳氣已衰,三軍將為首,將衰則軍衰。陳宮有謀卻反應遲鈍。現在正應該乘呂布銳氣未復,陳宮計謀未定之時,進軍急攻,必能徹底打垮呂布。”曹操依計而行,一面攻城,一面決沂、泗之水灌淹下邳,同年十二月果然就攻克下邳,擒殺呂布,陳宮。 建安四年,曹操派劉備去攻擊進犯的袁術。郭嘉一聽說就大吃一驚阻止道:“決不能讓劉備率軍而出,出則必反。”曹操后悔不已。劉備果然馬上就殺了徐州刺史車胄,聚沛反曹。曹軍兩面受敵。曹操想迅速揮兵滅劉而向袁。眾將卻無一不怕袁紹乘機從背后攻來。曹操沉嚀不決,又是郭嘉分析道:“袁紹向來優柔寡斷,必不能迅速做出反應。劉備剛叛不久,眾心未歸,立足未穩,迅速進攻,其必敗無疑。然后回師對付袁紹,這是改變決戰前夕腹背受敵的最好機會,決不能失去。”曹操終于堅定信心,從官渡回師擊劉,一戰而破并“獲其妻子”,擒其大將關羽,奪會了下邳。情況正如郭嘉所料,袁紹果然還沒有作出反應,劉備以被擊敗。
離二袁而勝
官渡之戰后其二子,連戰連捷。將領無不主張趁勢徹底掃蕩二袁。而郭嘉卻力排眾議,獨建奇策。為曹操分析了二袁兄弟之見的矛盾,如果攻之則力合,緩之則必哄。建議曹操回軍裝做南向攻擊劉表之勢,“以待其變”。果然二袁為爭奪地盤而大打出手。曹操乘機回軍北攻各個擊破。二袁一死一逃。因為郭嘉的妙計,這一仗贏的既輕松又順利并大獲全勝。
這時袁尚逃入烏恒,曹軍將領都認為不值得為了袁尚而遠攻烏恒,致使許昌空虛,為劉備偷襲。在眾議一致的反對聲中,郭嘉再次獨具慧眼,精辟的分析了平烏恒之役的可行性和重大意義。郭嘉首先說出了征烏恒對鞏固曹軍剛攻占的黃河以北地區具有重大的意義。更說出了劉表,劉備之間的矛盾,指出劉表必不回讓劉備偷襲許都。曹操從其言而迅速率軍出征。郭嘉又進言兵貴神速,加以輕裝前進,以奇攻之。果然曹軍逼近到離烏恒君長所居柳城一百多里處,才被發現,結果張遼突陣,一戰斬烏恒君長。袁尚又逃奔入遼東,遼東太守公孫康獻其首級而降。曹操根據郭嘉的計策終于徹底平定北方,統一整個黃河流域!
君臣相知
曹操幾乎每次出征,郭嘉都是隨從參謀軍機,行軍時以曹操是并肩而行,議事時也是和曹操同席而坐。每逢軍國大事議論紛紛時,郭嘉的計策總是正確的,并且他的策略從無失算,真正達到了算無遺策。郭嘉向不遵守禮法,而以其超群的智謀被曹操重用,也只有曹操這種雄才大略,才敢于使用郭嘉這類藐視禮法的人。并把小己二十多歲的郭嘉引為“知己”。更是對年輕的郭嘉寄予了無限的希望,打算在平定天下之后,把身后的治國大事托付給郭嘉。 當郭嘉因為病重臥床時,曹操不斷派人探視,“問疾者交錯。”當郭嘉病逝時,曹操親至靈堂,悲痛萬分。更有詩一般的精練的語言道出了自己的無限哀傷和惋惜:“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本傳《傅子》)后更表奏朝廷說:“軍祭酒郭嘉,自從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不幸短命,事業未終。追思嘉勛,實不可忘。可增邑八百戶,并前千戶。” 262年,因功而受到曹奐于曹操廟庭祭祀的禮遇。
總結
郭嘉是曹操最喜愛也是最得力的謀士,其深具通曉事理,足智多謀的資質。應該說,曹操之所以用兵如神,“仿佛孫吳”。其中因為有郭嘉為其運籌帷幄,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用曹操的話來說。便是:“平定天下,謀功為高!”[2]
折疊編輯本段歷史評價
郭嘉陳壽:程昱、郭嘉、董昭、劉曄、蔣濟才策謀略,世之奇士,雖清治德業,殊於荀攸,而籌畫所料,是其倫也。”
曹操:①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②郭奉孝年不滿四十,相與周旋十一年,阻險艱難,皆共罹之。又以其通達,見世事無所疑滯,欲以后事屬之。何意卒爾失之,悲痛傷心!今表增其子滿千戶,然何益亡者!追念之感深。且奉孝乃知孤者也。天下人相知者少,又以此痛惜,奈何!奈何!追惜奉孝,不能去心。其人見時事兵事,過絕于人。又以【人】多畏病,南方有疫,常言吾往南方,則不生還。然與共論計,云當先定荊。此為不但見計之忠厚,必欲立功分,棄命定。事人心乃爾,何得使人忘之!③哀哉奉孝!惜哉奉孝!痛哉奉孝!④故軍祭酒郭嘉,忠良淵淑,體通性達。每有大議,發言盈庭,執中處理,動無遺策。自在軍旅,十有馀年,行同騎乘,坐共幄席,東禽呂布,西取眭固,斬袁譚之首,平朔土之眾,逾越險塞,蕩定烏丸,震威遼東,以梟袁尚。雖假天威,易為指麾,至於臨敵,發揚誓命,兇逆克殄,勛實由嘉。方將表顯,短命早終。上為朝廷悼惜良臣,下自毒恨喪失奇佐。
《彧別傳》:戲志才、郭嘉等有負俗之譏,杜畿簡傲少文,皆以智策舉之,終各顯名。
朱敬則:神人無功,達人無跡。張子房元機孤映,清識獨流。踐若發機,應同急箭;優游澹泊,神交太虛,非諸人所及也。至若陳平、荀彧、賈詡、荀攸、程昱、郭嘉、田豐、沮授、崔浩、張賓等,可謂天下之菁英。帷幄之至妙,中權合變,因敗為功,爰自秦漢,訖於周隋。
李隆基:孝文之得魏尚,虜不足憂;太祖之見郭嘉,知成吾事。
薛稷:張良之翼漢王,郭嘉之協魏主,宋武之得穆之,齊高之得褚彥:定策決勝,謀夫孔多。
洪邁:荀彧、荀攸、郭嘉皆腹心謀臣,共濟大事,無待贊說。
章如愚:至于三國,各自據其土而成鼎峙之勢,亦諸人之力也。故在魏,則荀攸、賈詡之算無遺策,郭嘉、劉曄之才策謀畧,管寧之淵雅高尚,毛玠之典選清正;在吳,則周瑜、魯肅之儔入為腹心,出為股肱,甘寧、凌統之徒奮其威,黃蓋、蔣欽之屬宣其力;在蜀,則諸葛孔明之長于治國,費祎、董允之志慮忠純,向寵之性行均淑,皆一時之人杰也。
陳亮:以成魏之霸業者,昱、嘉之謀為多,而曹公尤痛惜嘉之死也。
劉祁:已而諸豪割據,士大夫各欲擇主立功名,如荀攸、賈詡、程昱、郭嘉、諸葛亮、龐統、魯肅、周瑜之徒,爭以智能自效。
郝經:危哉!昭烈防不出數子之彀,操之遣拒袁術也,昱嘉昭皆以為不可遣,毒手莫施幸而飏去,料敵制勝卒使昭烈不得中原尺土。嗚呼!數子何讎漢之深也。當是之時,魏有荀彧、荀攸、賈詡、程昱、郭嘉、董昭、劉曄、蔣濟、司馬懿為之謀,吳有張昭、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運其籌。
王夫之:曹孟德推心以待智謀之士,而士之長于略者,相踵而興。孟德智有所窮,則荀彧、郭嘉、荀攸、高柔之徒左右之,以算無遺策。
何焯:孟德追惜奉孝,而諸葛亦思孝直帷幄之助,不可或失其人,雖英雄必資群策也。
姚范:襲許年死,故屬偶合,即死于刺客,亦非事之可決。嘉此語藉以強鎮一時眾志,又或兼知卜筮之術耳。
朱乾:故國以一人興,以一人亡。郭嘉歸魏而魏興,管寧去漢而漢亡。跡其興廢,關乎人才去就如此。
王鳴盛:諸人皆魏之謀主也,運籌決勝,功績卓然。
毛澤東:①才識超群,足智多謀,出謀劃策,功績卓著。②郭嘉是歷史上一位杰出的智謀之士,他的十勝論幾乎涉及了中國兵法思想的各個方面,切中要害,言簡意賅,博大精深,古今罕成。[3]
《三國演義》:①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腹內藏經史,胸中隱甲兵。運籌如范蠡,決策似陳平。可惜身先喪,中原棟梁傾。②雖然天數三分定,妙算神機亦可圖。若是當時存奉孝,難容西蜀與東吳。③經天緯地實可夸,少年才學冠中華。曹公深識真梁棟,兵敗猶然想郭嘉。
《三國演義》復習資料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紛爭,魏、蜀、吳三國相繼倔起,成鼎足之勢,演出了一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歷史長劇。本書就是以此為歷史背景演繹出的一部歷史小說。
漢末爆發黃巾起義,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涌現出一批割據一方、擁兵自重的豪強,他們彼此為了各自利益又重新混戰。漢靈帝死后,少帝劉辨繼位,外戚何進當權,宦官殺死何進。袁紹起兵誅殺宦官,又被董卓打敗,董卓廢劉辨而立獻帝劉協。司徒王允巧施連環計,以貂蟬離間董卓、呂布父子,然后聯合各路豪強,殺死董卓,而王允又被董卓部將--李傕,郭汜所殺。隨后,袁紹軍與另外17鎮諸侯割據混戰,最后,形成了三股強大的勢力:北方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后殲滅袁紹、袁術等勢力,統一了黃河流域,占據了中原地帶;劉備最初轉徙不定,直至他三顧茅廬。得諸葛亮出山輔佐,才制定了正確有效的戰略方針,即以“帝室之胄”、 “光復漢室”為旗號,以“聯吳抗曹”為基本方針。最后,經過“赤壁之戰”,迫使曹操北還,得以占據益州與荊州部分。逐步發展壯大;江東孫氏自孫堅開始,就以江東六郡81縣為根據地站穩了腳跟,直至孫權,實力日益增強。
此后,三國爭戰層層展開。先是孫權乘關羽和曹兵交戰之際,派兵偷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死于孫權之手。不久,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廢漢自立,定國號“魏”。劉備亦繼漢統,建立蜀漢。為報關羽被害之仇,劉備親征江東,結果孤軍深入,為陸遜所敗,劉備病死白帝城,托孤于諸葛亮。其后,孫權建立吳國。
劉備死后,諸葛亮輔佐少主劉禪,獨撐危局。其間,諸葛亮堅持聯吳抗曹的基本方略,七擒孟獲之后,穩定了后方。又先后六出祁山伐魏,但均以失敗告終,諸葛亮也積勞成疾,病死軍中。他死后,姜維繼其職,先后九伐中原,同樣無功而返。后主劉禪昏職聵,朝政腐敗,蜀漢國力日漸衰弱。
三國風云
申寶峰
天下大變起風云,兵慌馬亂震乾坤.
爾虞我詐無處遁,真人賢士何處尋.
(注:因空間有限,本人原創的《三國演義》故事梗概無法發表,留一個人博客地址希望能對需要的人們有所幫助,絕非有意作廣告,望見諒。)
[編輯本段]【藝術成就】
三國演義圖片《三國演義》不僅是較早的一部歷史小說,而且代表著古代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小說采用淺近的文言,明快流暢,雅俗共賞;筆法富于變化,對比映襯,旁冗側出,波瀾曲折,搖曳多姿。又以宏偉的結構,把百年左右頭緒紛繁、錯綜復雜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組織得完整嚴密,敘述得有條不紊、前后呼應,彼此關聯,環環緊扣,層層推進。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戰爭描寫和人物塑造上。小說最擅長描寫戰爭,并能寫出每次戰爭的特點。注意描寫在具體條件下不同戰略戰術的運用,指導作戰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而不把主要筆墨花在單純的實力和武藝較量上。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等,每次戰爭的寫法也隨戰爭特點發生變化,在寫戰爭的同時,兼寫其他活動,作為戰爭的前奏、余波,或者戰爭的輔助手段,使緊張激烈、驚心動魄力的戰爭表現得有張有弛,疾緩相間。如在赤壁之戰前描寫孫、劉兩家的合作、諸葛亮、周瑜之間的矛盾,曹操的試探,孫、劉聯軍誘敵深入的準備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說特別注意把人物放在現實斗爭的尖銳矛盾中,通過各自的言行或周圍環境,表現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詐,一舉一動都似隱伏著陰謀詭計;張飛心直口快,無外不帶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諸葛亮神機妙算,臨事總可以得心應手,從容不迫。著名的關羽“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張飛“威震長坂橋”、“趙云”單騎救幼主”、諸葛亮“七擒孟獲”等更是流傳極廣的篇章。
《三國演義》雖以歷史為題材,但它畢竟不是史書而是文學作品。因為它經過了藝術加工,有不少虛構。《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1.它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全書寫了四百多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鮮明、形象生動的藝術典型。各類人物各有共性;同類人物各有個性。作者描寫人物,善于抓住基本特征,突出某個方面,加以夸張,并用對比、襯托的方法,使人物個性鮮明生動。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條基本原則。小說中運用這一原則的最好說明,就是向來人們所謂的“三絕”,即曹操的“奸絕”——奸詐過人;關羽的“義絕”——“義重如山”;孔明的“智絕”——機智過人。小說刻畫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驚心動魄的軍事、政治斗爭中,放在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中來塑造。對于主要人物,往往通過一系列的故事情節和人物語言表現其復雜的性格。2.它長于描述戰爭。全書共寫大小戰爭四十多次,展現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最為出色。對于決定三國興亡的幾次關鍵性的大戰役,作者總是著力描寫,并以人物為中心,寫出戰爭的各個方面,如雙方的戰略戰術、力量對比、地位轉化等等,寫得豐富多彩,千變萬化,各具特色,充分體現了戰爭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既寫出了戰爭的激烈、緊張、驚險,而又不顯得凄慘,一般具有昂揚的格調,有的還表現得從容不迫,動中有靜,有張有弛。3.它的結構,既宏偉壯闊而又嚴密精巧。時間長達百年,人物多至數百,事件錯綜,頭緒紛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實,又要注意藝術情節的連貫。因此,在結構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難的。可是作者卻能寫得井井有條,脈絡分明,各回能獨立成篇,全書又是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這主要得力于作者構思的宏偉而嚴密。他以蜀漢為中心,以三國的矛盾斗爭為主線,來組織全書的故事情節,既寫得曲折多變,而又前后連貫;既有主有從,而又主從密切配合。4.語言精練暢達,明白如話。今天看來,這種語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當時它卻近于白話;用這種語言來寫長篇小說,是一種創舉,和過去某些小說粗糙蕪雜的語言相比,是一個明顯的進步。《三國演義》在藝術上的最大缺點,一是人物性格固定化,缺少發展變化。這可能是受了民間傳說人物定型化的影響和歷史材料的局限。二是想像、夸張有時不合情理。魯迅先生說:“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這批評是很中肯的。
《三國演義》是古代歷史小說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一部作品,它廣泛流傳,魅力無窮,在中國文學史上和人民生活中都有著難以估量的深影響。
《三國演義》中的人物性格與《三國志》中的人物真實性格也是有很大差距的。現舉幾個人物說明。 諸葛亮: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后世各種杰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歷代君臣、知識分子、人民群眾都從不同的角度稱贊他,歌頌他,熱愛他。可以說,諸葛亮在歷史上的巨大影響已超過了他在三國歷史上的政治軍事實踐。《三國演義》雖然突出了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業等的積極方面,但又把它無限夸大,把他描寫成智慧的化身、忠貞的代表,并將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魯迅評論說:“狀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因此,《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不是真實的歷史人物,而是歷史小說人物。 劉備:陳壽對劉備的評價是:“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托孤于諸葛亮,而心神無二,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但他“折而不撓,終不為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把劉備描寫成“仁”的代表,漢室皇權正統的繼承者,因而對劉備的仁愛、寬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著力描畫,極盡夸張,但在突出其“仁愛”時卻又落入了“無能”一面,給人以“無能”和“虛偽”的感覺。電視劇中的劉備常常以淚洗面,哭與淚雖然表現了劉備的“仁”,但又給人以劉備的天下是哭出來的印象,扭曲了劉備是“梟雄”、“人杰”的真實形象。 關羽:歷史上的關羽為“萬人之敵”一虎將,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義著稱,但“剛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
馬超投降劉備后,封為平西將軍。時關羽督荊州,修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諸葛亮答信時,稱馬超雖為一世之杰,但不如關羽的“絕倫逸群”,關羽“省書大悅,以示賓客”。這是典型的有勇少謀的武將性格。但在《三國演義》中,因為他是劉備陣營中的人,又有講信義的特點,所以,就被塑造成“義”的化身。他跟隨劉備,不避艱險。下邳被俘,投降曹操,但心系劉備,只是有感于曹操待他甚厚,因而在離曹歸劉前為曹操殺了袁紹的大將顏良,解白馬之圍。但是《三國演義》中寫關羽下邳投降時相約三事、曹操以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的厚禮待他等卻是子虛烏有。總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是不惜筆墨,把關羽刻畫成“義重如山之人”,因而其形象也被嚴重的扭曲了。 曹操:歷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復雜,陳壽認為曹操在三國歷史上“明略最優”,“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曹操御軍三十余年,但手不釋卷,登高必賦,長于詩文、草書、圍棋。生活節儉,不好華服。與人議論,談笑風生。“勛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但是,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性格品德中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對他殘忍、奸詐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羅貫中筆下的曹操是奸詐、殘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周瑜:歷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謙讓服人,有“雅量高致”。劉備稱他“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孫權則贊他有“王佐之資”。但在《三國演義》中,周瑜成了諸葛亮的墊底人物。寫周瑜,是為了抬高諸葛亮。因此,《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氣量狹小,智謀也總是遜諸葛亮一籌,根本不像蘇軾所歌頌的周瑜“雄姿英發”,是“千古風流人物”。 魯肅:如果說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劉備、諸葛亮、關羽等人的性格、形象雖被扭曲,但多少還有些根據的話,那么,魯肅這個人在《三國演義》中除了名字外幾乎就全是杜撰了。歷史上的魯肅“雖在軍陣,手不釋卷”,“思度宏遠”,“有過人之明”。他初見孫權,就提出了建國方針:鼎足江東,北拒曹操,待機剿除黃祖,進發劉表,竟長江而有之,然后建號稱帝以圖天下。這與諸葛亮的《隆中對》有相似之處。曹操大軍南征荊州時,孫權部屬都主降,唯獨魯肅主張抗曹,勸孫權召回周瑜,共商戰守大計。赤壁戰后,他又力主扶劉抗曹。在東吳歷史上,魯肅實為諸葛亮式人物,孫權對他也極為欣賞。吳國的建立和發展基本上是按照魯肅提出的政略、戰略方針進行的。但在《三國演義》中,魯肅成了諸葛亮與周瑜兩人智斗的犧牲品,被愚弄、受欺侮的典型。
[編輯本段]【全書目錄】
第一回 宴桃園豪杰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第二回 張翼德怒鞭督郵 何國舅謀誅宦豎
第三回 議溫明董卓叱丁原 饋金珠李肅說呂布 第四回 廢漢帝陳留踐位 謀董賊孟德獻刀
第五回 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第六回 焚金闕董卓行兇 匿玉璽孫堅背約
第七回 袁紹磐河戰公孫 孫堅跨江擊劉表 第八回 王司徒巧使連環計 董太師大鬧鳳儀亭
第九回 除暴兇呂布助司徒 犯長安李傕聽賈詡 第十回 勤王室馬騰舉義 報父仇曹操興師
第十一回 劉皇叔北海救孔融 呂溫侯濮陽破曹操 第十二回 陶恭祖三讓徐州 曹孟德大戰呂布
第十三回 李傕郭汜大交兵 楊奉董承雙救駕 第十四回 曹孟德移駕幸許都 呂奉先乘夜襲徐郡
第十五回 太史慈酣斗小霸王 孫伯符大戰嚴白虎 第十六回 呂奉先射戟轅門 曹孟德敗師淯水
第十七回 袁公路大起七軍 曹孟德會合三將 第十八回 賈文和料敵決勝 夏侯藹拔矢啖睛
第十九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門樓呂布殞命 第二十回 曹阿瞞許田打圍 董國舅內閣受詔
第二十一回 曹操煮酒論英雄 關公賺城斬車胄 第二十二回 袁曹各起馬步三軍 關張共擒王劉二將
第二十三回 禰正平裸衣罵賊 吉太醫下毒遭刑 第二十四回 國賊行兇殺貴妃 皇叔敗走投袁紹
第二十五回 屯土山關公約三事 救白馬曹操解重圍 第二十六回 袁本初敗兵折將 關云長掛印封金
第二十七回 美髯公千里走單騎 漢壽侯五關斬六將 第二十八回 斬蔡陽兄弟釋疑 會古城主臣聚義
第二十九回 小霸王怒斬于吉 碧眼兒坐領江東 第三十回 戰官渡本初敗績 劫烏巢孟德燒糧
第三十一回 曹操倉亭破本初 玄德荊州依劉表 第三十二回 奪冀州袁尚爭鋒 決漳河許攸獻計
第三十三回 曹丕乘亂納甄氏 郭嘉遺計定遼東 第三十四回 蔡夫人隔屏聽密語 劉皇叔躍馬過檀溪
第三十五回 玄德南漳逢隱淪 單福新野遇英主 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計襲樊城 元直走馬薦諸葛
第三十七回 司馬徽再薦名士 劉玄德三顧草廬 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決策 戰長江孫氏報仇
第三十九回 荊州城公子三求計 博望坡軍師初用兵 第四十回 蔡夫人議獻荊州 諸葛亮火燒新野
第四十一回 劉玄德攜民渡江 趙子龍單騎救主 第四十二回 張翼德大鬧長坂橋 劉豫州敗走漢津口
第四十三回 諸葛亮舌戰群儒 魯子敬力排眾議 第四十四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孫權決計破曹操
第四十五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會蔣干中計 第四十六回 用奇謀孔明借箭 獻密計黃蓋受刑
第四十七回 闞澤密獻詐降書 龐統巧授連環計 第四十八回 宴長江曹操賦詩 鎖戰船北軍用武
第四十九回 七星壇諸葛祭風 三江口周瑜縱火 第五十回 諸葛亮智算華容 關云長義釋曹操
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戰東吳兵 孔明一氣周公瑾 第五十二回 諸葛亮智辭魯肅 趙子龍計取桂陽
第五十三回 關云長義釋黃漢升 孫仲謀大戰張文遠 第五十四回 吳國太佛寺看新郎 劉皇叔洞房續佳偶
第五十五回 玄德智激孫夫人 孔明二氣周公瑾 第五十六回 曹操大宴銅雀臺 孔明三氣周公瑾
第五十七回 柴桑口臥龍吊喪 耒陽縣鳳雛理事 第五十八回 馬孟起興兵雪恨 曹阿瞞割須棄袍
第五十九回 許褚裸衣斗馬超 曹操抹書間韓遂 第六十回 張永年反難楊修 龐士元議取西蜀
第六十一回 趙云截江奪阿斗 孫權遺書退老瞞 第六十二回 取涪關楊高授首 攻雒城黃魏爭功
第六十三回 諸葛亮痛哭龐統 張翼德義釋嚴顏 第六十四回 孔明定計捉張任 楊阜借兵破馬超
第六十五回 馬超大戰葭萌關 劉備自領益州牧 第六十六回 關云長單刀赴會 伏皇后為國捐生
第六十七回 曹操平定漢中地 張遼威震逍遙津 第六十八回 甘寧百騎劫魏營 左慈擲杯戲曹操
第六十九回 卜周易管輅知機 討漢賊五臣死節 第七十回 猛張飛智取瓦口隘 老黃忠計奪天蕩山
第七十一回 占對山黃忠逸待勞 據漢水趙云寡勝眾 第七十二回 諸葛亮智取漢中 曹阿瞞兵退斜谷
第七十三回 玄德進位漢中王 云長攻拔襄陽郡 第七十四回 龐令明抬櫬決死戰 關云長放水淹七軍
第七十五回 關云長刮骨療毒 呂子明白衣渡江 第七十六回 徐公明大戰沔水 關云長敗走麥城
第七十七回 玉泉山關公顯圣 洛陽城曹操感神 第七十八回 治風疾神醫身死 傳遺命奸雄數終
第七十九回 兄逼弟曹植賦詩 侄陷叔劉封伏法 第八十回 曹丕廢帝篡炎劉 漢王正位續大統
第八十一回 急兄仇張飛遇害 雪弟恨先主興兵 第八十二回 孫權降魏受九錫 先主征吳賞六軍
第八十三回 戰猇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書生拜大將 第八十四回 陸遜營燒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陣圖
第八十五回 劉先主遺詔托孤兒 諸葛亮安居平五路 第八十六回 難張溫秦宓逞天辯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第八十七回 征南寇丞相大興師 抗天兵蠻王初受執 第八十八回 渡瀘水再縛番王 識詐降三擒孟獲
第八十九回 武鄉侯四番用計 南蠻王五次遭擒 第九十回 驅巨獸六破蠻兵 燒藤甲七擒孟獲
第九十一回 祭瀘水漢相班師 伐中原武侯上表 第九十二回 趙子龍力斬五將 諸葛亮智取三城
第九十三回 姜伯約歸降孔明 武鄉侯罵死王朗 第九十四回 諸葛亮乘雪破羌兵 司馬懿克日擒孟達
第九十五回 馬謖拒諫失街亭 武侯彈琴退仲達 第九十六回 孔明揮淚斬馬謖 周魴斷發賺曹休
第九十七回 討魏國武侯再上表 破曹兵姜維詐獻書 第九十八回 追漢軍王雙受誅 襲陳倉武侯取勝
第九十九回 諸葛亮大破魏兵 司馬懿入寇西蜀 第一百回 漢兵劫寨破曹真 武侯斗陣辱仲達
第一百一回 出隴上諸葛妝神 奔劍閣張郃中計 第一百二回 司馬懿占北原渭橋 諸葛亮造木牛流馬
第一百三回 上方谷司馬受困 五丈原諸葛禳星 第一百四回 隕大星漢丞相歸天 見木像魏都督喪膽
第一百五回 武侯預伏錦囊計 魏主拆取承露盤 第一百六回 公孫淵兵敗死襄平 司馬懿詐病賺曹爽
第一百七回 魏主政歸司馬氏 姜維兵敗牛頭山 第一百八回 丁奉雪中奮短兵 孫峻席間施密計
第一百九回 困司馬漢將奇謀 廢曹芳魏家果報 第一百十回 文鴦單騎退雄兵 姜維背水破大敵
第一百十一回 鄧士載智敗姜伯約 諸葛誕義討司馬昭 第一百十二回 救壽春于詮死節 取長城伯約鏖兵
第一百十三回 丁奉定計斬孫綝 姜維斗陣破鄧艾 第一百十四回 曹髦驅車死南闕 姜維棄糧勝魏兵
第一百十五回 詔班師后主信讒 托屯田姜維避禍 第一百十六回 鐘會分兵漢中道 武侯顯圣定軍山
第一百十七回 鄧士載偷度陰平 諸葛瞻戰死綿竹 第一百十八回 哭祖廟一王死孝 入西川二士爭功
第一百十九回 假投降巧計成虛話 再受禪依樣畫葫蘆 第一百二十回 薦杜預老將獻新謀 降孫皓三分歸一統
以上就是網站小編空城舊憶據網絡最新關于“孟起孤軍征西蜀打一成語(孟起是誰)”報道資料整理發布相關事件細節!轉載請注明來
來探秘,本文標題:孟起孤軍征西蜀打一成語(孟起是誰)
本文地址:
/qiqubaike/5891.html
- 上一篇:
- 下一篇: 被馬蜂蟄了怎么處理,按照這6步消毒快速消腫止痛
- 熱門文章
- 隨機tag
-
砂鍋第一次用需要怎么處理 羅文怎么死的(羅文為何終身未娶) 月亮的升起降落方向(東邊升起西邊落下) 京都念慈庵(京都念慈庵是哪國的) 潤物無聲表達什么意思) 最昂貴的中國項目(中國最貴的工程項目) 中國最稀少漆盤(中國最稀少的瓷器) 雙星伴月(屬于自然現象) 巴厘島屬于哪個國家 世界上最聰明的婦女(世界上最聰明的婦女排 情侶名稱(情侶名稱英文) 濟南旅游攻略必去景點 秦皇島市委書記(秦皇島市委副書記) 興波作浪(興波作浪欲何為是什么意思) 中國最瀟灑老人圖片(中國最酷老人) 雞鴨鵝蛋哪個營養價值高(盡量少吃) 火鍋店名字(火鍋店怎么取名字) 表示愛你天長地久 世界上最扭曲的食物(扭曲的東西) 真絲衣物洗滌方法和注意事項(不掉色不發白 林家宅37號事件(北京林家宅37號事件) 無法被雷達偵察到的飛機(造價昂貴) 起伏跌宕(起伏跌宕的歲月 上海詭異龍形高架橋墩(上海高架橋墩上的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