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舟求劍故事(刻舟求劍故事的道理是什么)
xj
2023-04-24
一 刻舟求劍的故事是怎樣的
楚國有一個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他佩戴的劍從船上掉進江水里了。
船家專立即停下船來屬,讓他跳下河去把劍找回來。但是,他謝絕了船家的好意,只是在船邊上刻了個記號。
船家問:“你這是做什么呢?”
這個人說:“劍是從這兒掉下去的。等靠岸后,我再從這里下去找。”
船家搖搖頭,笑著說:“我看你還是現在下去找吧!等船靠岸了,劍就不知道會飄到哪里去了啊!”
但是這個人卻非常頑固地說:“你開你的船吧,我的劍我知道!”
船家聽他這么說,只好繼續開船。當船到達對岸停下來后,他馬上就從刻上了記號的船邊下水,去尋找他的劍。
但是,他找來找去怎么也找不到。
當然,他怎么可能找得到呢。因為船上刻的那個記號是表示這個人的劍落水瞬間在江水中所處的位置。
掉進江里的劍是不會隨著船行走的,而船和船舷上的記號卻在不停地前進。等到船行至岸邊,船舷上的記號與水中劍的位置早已風馬牛不相及了。
所以,這個楚國人用上述辦法去找他的劍,真是太糊涂了啊!
二 刻舟求劍 故事大意
刻舟求劍
刻舟求劍
(
kè
zhōu
qiú
jiàn
)
解
釋
死守教條,比喻拘泥成法,固執不知變通。
出
處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用
法
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示
例
夏衍《解放思想團結前進》:“來考察我們過去用慣了的文藝理論,而不能~。”
近義詞
守株待兔、墨守成規
反義詞
看風使舵、見機行事
=======================================================
刻舟求劍
出處:《呂氏春秋·察今》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譯文:
有個楚國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帶的劍掉進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我的劍就是從這兒掉下去的。"船靠岸后,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但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船已經走了很遠,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用刻舟求劍的辦法來找劍,不是很胡涂嗎?
注釋:
涉--跋涉,就是渡過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時間很緊迫。
契--音氣,動詞,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這里是對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FS:
《呂氏春秋》是一部古書的名稱,是秦國的宰相呂不韋的賓客們合編的。全書的內容較雜,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學說,共分八覽、六論、十二紀。
寓意: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人們想問題、辦事情,都應當考慮到這種變化,適合于這種變化的需要。
三 刻舟求劍的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楚國人做事很死板,書上怎么寫的他就怎么做,甚至遇到事情別人怎么做的,他也學著怎么做,從沒想過變通一下。
有一次,他經過山林,看見一樵夫在砍柴。忽然,樵夫一不小心.斧頭從手上飛脫,掉進山谷里去了。樵夫不慌不忙地在斧頭落下的地方做了一個顯眼的記號,然后從旁邊的小路繞下山去,對照著山上的標記,很快在草叢里找到了斧頭。這位楚國人對樵夫仰慕不已。
這位楚國人喜愛劍術,總是隨身佩帶一把寶劍。一天,他搭乘一條渡船過江。他立在船舷邊,江兩岸景色令人目不暇接。船行至江中,陶醉于美景的他不小心,讓那把寶劍滑落到江里去了。
只見他緊盯著劍掉下去的地方發呆。旁人勸他趕緊跳下江去打撈,這位楚國人卻笑著搖搖頭.他眼前浮現出樵夫刻記號的一幕。接著便鎮定地說:“別慌張!我自有妙法。”
只見他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劍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一道深深的記號,并且自言自語道:“我的劍就是從這兒掉下去的!”船繼續前行,待船家停船時,這位楚人站起身,面對驚訝的目光,從容不迫地脫了衣服,從船舷邊所刻記號處跳人水中。
他在水中撈來撈去,怎么也撈不到那把劍,于是浮出水面撫摸著船邊的記號,如夢游般喃喃著:“我的劍明明是從這兒掉下去的,怎么找不到了呢?”
(3)刻舟求劍故事擴展閱讀
一、成語寓意
刻舟求劍是一個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語,一般比喻死守教條,拘泥成法,固執不知變通的意思。以靜止的眼光來看待變化發展的事物,必將導致錯誤的判斷。
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這樣的錯誤。揭示道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不能憑主觀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條。情況變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手段也要隨之變化,否則就會失敗。告誡人們不能片面、靜止、狹隘地看待問題。
二、成語用法
一般比喻死守教條,拘泥成法,固執不變通的人。多含貶義。
四 請把刻舟求劍的故事簡單的告訴大家
刻舟求劍是一個寓言故事,楚國有個人過江時把劍掉在水里,他在船幫上劍落的地方刻上記號,等船停下,從刻記號的地方下水找劍,結果自然找不到的故事。
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楚人一不小心,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滑落江中,他趕緊伸手去抓,可惜為時已晚,寶劍已經落入江中。船上的人對此感到非常惋惜。
但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個記號,并且對大家說:“這是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號。”大家都不理解他為何要這樣做,也不再去問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有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楚人撈了半天,始終不見寶劍的影子。他覺得很奇怪,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寶劍不就是從這里掉下去的嗎?我還在這里刻上了記號,現在怎么會找不到呢?”
聽他這么一說,那些人紛紛大笑起來,說道:“船一直在行進,而你的寶劍卻沉入了水底,不會隨船移動,你又怎能找得到你的劍呢?
(4)刻舟求劍故事擴展閱讀:
故事寓意
劍落水中只會沉底,這是普通常識。船走遠了,還要在船底下找那早掉下水去的劍,真是愚蠢可笑。假使船是靜止的,劍沉水底,在船的落劍處刻上記號順著記號下水找劍,自然有可能找到。無奈劍沉水底就不動了,船卻在不斷移動。
這個客觀事實沒在求劍的人的頭腦里得到反映。他一心以為劍從哪里落下去,就從哪里去找,必能找到。他的認識同客觀事實不一致,結果自然只有失敗。用這樣一個比喻來諷刺死抱著教條的人,非常有力。
這則成語包含著兩層道理。一層是,人的思想認識如果不符合客觀實際,就不會把事情做成功。另一層是,客觀實際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如果把陳規舊章當成解決新問題的法寶,也要鬧笑話,作者這種思想是樸素的唯物思想,辯證思想。
五 刻舟求劍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刻舟求劍
【拼音】:kè zhōu qiú jiàn
【解釋】: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
【出處】:《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示例】:似你這樣尋根究底,便是~,膠柱鼓瑟了!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二十回
【近義詞】:守株待兔、墨守成規
【反義詞】:看風使舵、見機行事
【歇后語】:楚人過江
【語法】:作謂語、定語、狀語;指頭腦不靈活
【成語故事】:戰國時期,一個楚國人坐船渡長江,船行至江山時他不小心將身上佩帶的寶劍掉到水中,但沒能及時抓住,于是就在掉劍的地方船舷作了一個記號,船靠岸后就在剛做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摸他的寶劍,結果一無所獲
六 刻舟求劍的故事簡介及其寓意
刻舟求劍故事簡介:
有一位楚國人喜愛劍術,總是隨身佩帶一把寶劍。一天,他搭乘一條渡船過江。船行至江中,他不小心讓那把寶劍滑落到江里去了。
旁人勸他趕緊跳下江去打撈,這位楚國人卻笑著搖搖頭.他眼前浮現出樵夫刻記號的一幕。接著便鎮定地說:“別慌張!我自有妙法。”
只見他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劍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一道深深的記號,并且自言自語道:“我的劍就是從這兒掉下去的!”船繼續前行,待船家停船時,這位楚人站起身,從容不迫地脫了衣服,從船舷邊所刻記號處跳人水中。
他在水中撈來撈去,怎么也撈不到那把劍,于是浮出水面撫摸著船邊的記號,如夢游般喃喃著:“我的劍明明是從這兒掉下去的,怎么找不到了呢?”
寓意:
這個故事對那些思想僵化、 墨守成規、看不到事物發展變化的人是一個絕妙的諷刺。故事告訴我們辦事不能只憑主觀愿望,不能想當然,要根據客觀情況的變化而靈活處理。
(6)刻舟求劍故事擴展閱讀:
刻舟求劍是一個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語,一般比喻死守教條,拘泥成法,固執不知變通的意思。以靜止的眼光來看待變化發展的事物,必將導致錯誤的判斷。
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不能憑主觀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條。情況變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手段也要隨之變化,否則就會失敗。
這個故事告誡人們不能片面、靜止、狹隘地看待問題。
[img]刻舟求劍講的是什么故事刻舟求劍是《呂氏春秋-察今》中的一則寓言故事。內容是: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刻在船邊上做了個記號,說:我的劍是從這里掉下去的。船停了,這個楚國人從他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尋找劍。這個寓言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情,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不能憑借主觀做事情,人不能夠死守教條。情況發生變化,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要變化,否則就會失敗。
刻舟求劍講了一個什么故事刻舟求劍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刻舟求劍》故事意思大概:有個楚國人,坐船渡河時不慎把劍掉入河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記號,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當船停下時,他沿著記號跳入河中找劍,遍尋不獲。
《刻舟求劍》是《呂氏春秋·察今》記述的一則寓言,勸勉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變,若不知改革,就無法治國,后指不會靈活變通之意。
刻舟求劍,比喻人的眼光未必與客觀世界的發展變化同步,也比喻辦事刻板,拘泥而不知變通。
該寓言勸勉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變,若不知改革,就無法治國,后指不會靈活變通之人。
《刻舟求劍》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刻舟求劍是什么故事?
《刻舟求劍》故事梗概:有個楚國人,坐船渡河時不慎把劍掉入河中,他在船上用刀刻下記號,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當船停下時,他沿著記號跳入河中找劍,遍尋不獲。
《刻舟求劍》是《呂氏春秋·察今》記述的一則寓言,勸勉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變,若不知改革,就無法治國,后指不會靈活變通之意。
刻舟求劍講了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刻舟求劍中楚人愚蠢之處在哪里?
說的是楚國有人坐船渡河時,不慎把劍掉入江中,他在舟上刻下記號,說:“這是我把劍掉下的地方。”當舟停駛時,他才沿著記號跳入河中找劍,遍尋不獲。該寓言勸勉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變,若不知改革,就無法治國,后引伸成不懂變通、墨守成規之意.
刻舟求劍的故事中包含了一個什么成語
刻舟求劍
kè zhōu qiú jiàn
【解釋】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
【出處】《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結構】連動式。
【用法】含貶義。多指做事不知進退;墨守成規;不懂得隨著客觀情況的變化來處理事情。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正音】刻;不能讀作“kē”;劍;不能讀作“jiǎn”。
【辨形】劍;不能寫作“箭”。
【近義詞】守株待兔、墨守成規
【反義詞】看風使舵、見機行事
【辨析】~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變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但~重于“刻”和“求”;強調雖然主觀上努力;但不注意變化了的客觀情況;不能相應地采取適當的措施;“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強調主觀上不努力;僅想坐守等待;僥幸得到意外收獲。
【例句】我們應當記取~的教訓;使我們的思想適應客觀形勢的變化。
刻舟求劍故事
有一個楚國人出門遠行。他在乘船過江的時候,一不小心,把隨身帶著的劍落到江中的急流
里去了。船上的人都大叫:“劍掉進水里了!”
這個楚國人馬上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個記號,然后回頭對大家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
的地方。”
眾人疑惑不解地望著那個刀刻的印記。有人催促他說:“快下水去找劍呀!”
楚國人說:“慌什么,我有記號呢。”
船繼續前行,又有人催他說:“再不下去找劍,這船越走越遠,當心找不回來了。”
楚國人依舊自信地說:“不用急,不用急,記號刻在那兒呢。”
直至船行到岸邊停下后,這個楚國人才順著他刻有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找劍。可是,他怎么能
找得到呢。船上刻的那個記號是表示這個楚國人的劍落水瞬間在江水中所處的位置。掉進江里的
劍是不會隨著船行走的,而船和船舷上的記號卻在不停地前進。等到船行至岸邊,船舷上的記號
與水中劍的位置早已風馬牛不相及了。這個楚國人用上述辦法去找他的劍,不是太糊涂了嗎?
他在岸邊船下的水中,白費了好大一陣工夫,結果毫無所獲,還招來了眾人的譏笑。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用靜止的眼光去看待不斷發展變化的事物,必然要犯脫離實際的主觀唯
刻舟求劍講了一件什么事 15字以內
江心丟劍,刻舟記之,江邊撈劍的故事
鄭人買履和刻舟求劍分別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
鄭人買履:有個想要買鞋子的鄭國人,先測量好自己腳的尺碼,把尺碼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前往集市,卻忘了帶量好的尺碼.已經拿到鞋子,卻說:“我忘記帶量好的尺碼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碼.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最后鄭國人沒能買到鞋子.
有人問他說:“為什么你不用自己的腳去試一試呢?”
他說:“我寧可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揭示了鄭人拘泥于教條的心里,依賴資料的習慣。常比喻做事死板,不會變通的人
《刻舟求劍》這則寓言講的是一個坐船過江的人,不慎把寶
劍掉入江中,他一點兒也不著急,只在船舷上刻了個記號,準備船靠岸以后,從刻記號的地方跳下去撈寶劍。它用短小有趣、言簡意賅的故事,諷刺了生活中的某些荒唐可笑的現象,揭示了一些深刻的道理,用“蠢人蠢事”——可笑的事,從反面給人啟迪,耐人尋味。在船上刻下記號,船停后,從記號處尋找落水的劍。比喻缺乏生活常識。 故事啟示:情況在不斷變化中,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并解決問題。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不能只憑主觀做事情。
刻舟求劍的故事內容是什么?【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譯文
【譯文】 有一個渡江的楚國人,他的劍從船上掉進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這個人從他所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找劍。船已經向前行駛了很遠,而劍卻不會和船一起前進,像這樣去找劍,不是很糊涂嗎?
注釋
1.涉--本指徒步過河,此指渡過。 2.自--從。 3.遽--急忙,立即,匆忙。 4.契--用刀雕刻。 5.是--指示代詞,這兒。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嗎?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種委婉的反問句式。 7.墜--掉下。 8.若--像。 9.是吾劍之所從墜--這里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 10.楚--周代國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縣北。 11.求--尋找。 12.之--代詞,代“劍”。 13.其劍自舟墜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詞)那。 15.從其所契者,其:他。 16.是吾劍之所從墜,之:助詞,不譯。 17.止:動詞,停止。 18.行:前進。 19.亦:也。
刻舟求劍的成語故事刻舟求劍的成語故事(6篇)
刻舟求劍的成語故事1
刻舟求劍的成語故事說的是一個坐船過江的人,不小心把寶劍掉入江中,可是他一點兒也不著急,當時只在船舷上刻了個記號,準備船靠岸以后,從刻記號的地方跳下去撈寶劍。可是撈了很久都沒結果,這是為什么呢?
1 、刻舟求劍的故事
有一個楚國人出門遠行。他在乘船過江的時候,一不小心,把隨身帶著的劍落到江中的急流里去了。船上的人都大叫:“劍掉進水里了!”
這個楚國人馬上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個記號,然后回頭對大家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
眾人疑惑不解地望著那個刀刻的印記。有人催促他說:“快下水去找劍呀!”
楚國人說:“慌什么,我有記號呢。”
船繼續前行,又有人催他說:“再不下去找劍,這船越走越遠,當心找不回來了。”
楚國人依舊自信地說:“不用急,不用急,記號刻在那兒呢。”
直至船行到岸邊停下后,這個楚國人才順著他刻有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找劍。可是,他怎么能找得到呢。船上刻的那個記號是表示這個楚國人的劍落水瞬間在江水中所處的位置。掉進江里的劍是不會隨著船行走的,而船和船舷上的記號卻在不停地前進。等到船行至岸邊,船舷上的記號與水中劍的位置早已風馬牛不相及了。這個楚國人用上述辦法去找他的劍,不是太糊涂了嗎?
他在岸邊船下的水中,白費了好大一陣工夫,結果毫無所獲,還招來了眾人的譏笑。
2、 刻舟求劍的材料
【注音】kè zhōu qiú jiàn
【出處】《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解釋】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
【用法】連動式;在句子中作謂語、定語、狀語。一般比喻死守教條,拘泥成法,固執不變通的人。多含貶義。
【近義詞】守株待兔、墨守成規、鄭人買履、表水涉澭、引嬰投江、按圖索驥
【反義詞】看風使舵、見機行事、隨機應變
【年代】古代
【例句】我們應當記取~的教訓,使我們的思想適應客觀形勢的變化。
3、 刻舟求劍的點評
刻個記號便于打撈寶劍,原本并無錯,可是把記號刻在了移動的'船上,那豈不等于沒有記號嗎?這個故事對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規、看不到事物發展變化的人是一個絕妙的諷刺。故事告訴我們:辦事不能只憑主觀愿望,不能想當然,要根據客觀情況的變化而靈活處理。
刻舟求劍的成語故事2
【成語】: 刻舟求劍
【拼音】: kè zhōu qiú jiàn
【解釋】: 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
【成語故事】:
這個成語來源于《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掉落江中。他趕緊去抓,已經來不及了。
船上的人對此感到非常惋惜,但是那楚人似乎胸有成竹,就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個記號,并向大家說: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號。
大家都不理解他為什么這樣做,也不再去問他。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在船上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撈了半天,不見寶劍的影子。他覺得很奇怪,自言自語說:我的寶劍不就是在這里掉下去嗎?我還在這里刻了記號呢,怎么會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都紛紛的大笑了起來,說:船是一直在行進,而你的寶劍卻沉入了水底不動,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劍呢?
其實,劍掉落在江中后,船繼續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呂氏春秋》的作者也在寫完這個故事后評論說這個,刻舟求劍的人是太愚蠢可笑了!
刻舟求劍的成語故事3
故事啟示
刻個記號便于打撈寶劍,原本并無錯,可是把記號刻在了移動的船上,那豈不等于沒有記號嗎?這個故事對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規、看不到事物發展變化的人是一個絕妙的諷刺,故事告訴我們辦事不能只憑主觀愿望,不能想當然,要根據客觀情況的變化而靈活處理。(摘自《中國古代寓言故事》)
注解
寓言原文
刻舟求劍 [1]
(戰 國)
楚人有涉①江者②,其劍自舟中墜于水 ,遽③契④(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劍之所從墜⑤。”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⑥,而劍不行,求劍若⑦此⑧,不亦惑乎?
——(出自《呂氏春秋.察今》)
原文翻譯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邊上刻了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這個楚國人)從他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尋找劍,船已經前進了,但是劍不會隨船前進,像這樣找劍,不是很糊涂嗎?
詞語注釋
1、涉:過,渡。
2、者:……的人,定語后置的標志。
3、遽(jù):立即,匆忙。
4、契(qì):雕刻。
5、是:指示代詞,這兒。
6、吾劍:我的劍。
7、之所從墜:(劍)掉下去的地方。之,助詞,不譯,用于取消句子獨立性。“所”使謂詞成分“從墜”體詞化,提取“從墜”的處所.
8、矣:了。
9、若:像。
10、此:這樣。
1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嗎?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種委婉的反問句式。
12、行:動詞運行。《刻舟求劍》:“舟已行矣,而劍不行。”
13、之:指“劍”。
14、墜:落。
15、求:尋找。
16、于:到。(其劍自舟中墜于水)
17.舟止,止:停止。
作者簡介
《呂氏春秋》是秦國丞相呂不韋主編的一部古代類百科全書似的傳世巨著,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多萬言。《呂氏春秋》是戰國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國丞相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撰的雜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呂覽》。此書共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萬字,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
呂不韋(292—前235年),姜姓,呂氏,名不韋。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任秦國丞相,衛國濮陽(今河南省濮陽縣城西南)人。前251年,秦昭襄王嬴稷薨,太子安國君繼位,為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儲君嬴子楚繼位,即秦莊襄王,前249年以不韋為相國,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陽十萬戶,門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萬人。莊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為王,呂不韋為相邦,號稱“仲父”,專斷朝政,命食客編著《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有八覽、六論、十二紀共20余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書成之日,懸于國門,聲稱能改動一字者賞千金。此為“一字千金”。執政時曾攻取周、趙、衛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對秦王政兼并六國的事業有重大貢獻。后因嫪毐集團叛亂事受牽連,被免除相邦職務,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復命讓其舉家遷蜀,呂不韋恐誅,乃飲鴆而死。(譯自《史記·呂不韋列傳》)
成語用法
一般比喻死守教條,拘泥成法,固執不變通的人。多含貶義。
典故出處
在戰國時期由呂不韋組織門客編撰《呂氏春秋·察今》(又名《呂覽》全書的內容較雜,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學說,共分八覽、六論、十二紀。)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二十回) 似你這樣尋根究底,便是刻舟求劍,膠柱鼓瑟了!
茅盾《致陳瑜清》:“有人提出新的解釋,蓋咬住一、二字,~以駁難,似已成風氣,真令人啼笑皆非也。”
成語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楚國人做事很死板,書上怎么寫的他就怎么做,甚至遇到事情別人怎么做的,他也學著怎么做,從沒想過變通一下。 [2]
有一次,他經過山林,看見一樵夫在砍柴,忽然,樵夫一不小心.斧頭從手上飛脫,掉進山谷里去了。樵夫不慌不忙地在斧頭落下的地方做了一個顯眼的記號,然后從旁邊的小路繞下山去,對照著山上L的標記,很快在草叢里找到了斧頭。這位楚國人對樵夫仰慕不已。
這位楚國人喜愛劍術,總是隨身佩帶一把寶劍,一天,他搭乘一條渡船過江,他立在船舷邊,江兩岸景色令人目不暇接。船行至江中,陶醉于美景的他不小心,讓那把寶劍滑落到江里去了。
只見他緊盯著劍掉下去的地方發呆,旁人勸他趕緊跳下江去打撈,這位楚國人卻笑著搖搖頭.他眼前浮現出樵夫刻記號的一幕。接著便鎮定地說:“別慌張!我自有妙法。”
只見他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劍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一道深深的記號,并且自言自語道:“我的劍就是從這兒掉下去的!”船繼續前行,待船家停船時,這位楚人站起身,面對驚訝的目光,從容不迫地脫了衣服,從船舷邊所刻記號處跳人水中,他在水中撈來撈去,怎么也撈不到那把劍,于是浮出水面撫摸著船邊的記號,如夢游般喃喃著:“我的劍明明是從這兒掉下去的,怎么找不到了呢?”
這個可憐的楚國人就這樣被人們談論到今天。這是他的幸運呢,還是他的不幸?至少,知道了這個故事的我們是幸運的。
出處:《呂氏春秋·察今篇》:“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逮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刻舟求劍的成語故事4
【出處】
《呂氏春秋》。
在戰國的時候,一位楚國人很喜愛劍術,總是隨身攜帶一把寶劍。他做事非常死板,書上怎么寫的他就怎么做,學劍時師父怎么教的他就怎么練,甚至遇到解決不了的事,別人怎么做的,他也學著怎么做,從來不肯改變一下。
一回,他經過山林,看見一位樵夫在砍柴。忽然,樵夫一不小心,把斧頭掉進山谷去了。從山上往下看,不知斧頭落在何處。只見樵夫不慌不忙地在斧頭落下去的地方做了一個顯眼的記號,然后從旁邊的小路繞下山去,對照著山上的標記,很快在草叢里找到了斧頭。這位楚國人一直在旁邊瞧著,心里十分佩服那位樵夫,于是把這件事記在了心中。
有一天,這位楚同人搭乘一條渡船過江去。大家站在船上一邊觀看江景,一邊談天,這位楚國人恰好站在船舷邊。渡船行到江中,忽聽“撲通”一聲,楚國人不小心,將那把寶劍滑落到江里去了。同船的渡客見了,急忙請船家停船。一位好心的渡客勸這位楚國人趕緊跳下江去打撈,這位楚國人笑著搖搖頭,不慌不忙地說:“我自有妙法!”他拿了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劍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一道深深的記號,自言自語地說:“我的劍是從這里掉下去的!”然后他站起身,招呼船家繼續行船。一位會游泳的青年要幫他下水打撈,也被他笑著謝絕了。
渡船在江上行了好久,終于到了岸邊。這位楚國人這才慢慢地脫了衣服,從船舷邊他所刻的記號那里跳下水去。他在水中撈來撈去,怎么也撈不到那把劍,他浮出水面驚訝地說:“我的劍明明是從這兒掉下去的,怎么找不到了呢?”
同船的渡客見他這副模樣,全都哄然大笑起來。那位青年更是笑痛了肚子,他說:“渡船已經走了這么遠,而掉在水里的劍是不會走的,怎么能刻舟求劍呢?你是不是太糊涂了?”
釋義
比喻辦事刻板,拘泥而不知變通。
刻舟求劍的成語故事5
戰國時期有一個楚國人做事很死板,書上怎么寫的他就怎么做,甚至遇到事情別人怎么做的,他也學著怎么做,從沒想過變通一下。
有一次,他經過山林,看見一樵夫在砍柴。忽然,樵夫一不小心.斧頭從手上飛脫,掉進山谷里去了。樵夫不慌不忙地在斧頭落下的地方做了一個顯眼的記號,然后從旁邊的小路繞下山去,對照著山上L的標記,很快在草叢里找到了斧頭。這位楚國人對樵夫仰慕不已。
這位楚國人喜愛劍術,總是隨身佩帶一把寶劍。一天,他搭乘一條渡船過江。他立在船舷邊,江兩岸景色令人目不暇接。船行至江中,陶醉于美景的他不小心,讓那把寶劍滑落到江里去了。
只見他緊盯著劍掉下去的地方發呆。旁人勸他趕緊跳下江去打撈,這位楚國人卻笑著搖搖頭.他眼前浮現出樵夫刻記號的一幕。接著便鎮定地說:“別慌張!我自有妙法。”
只見他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劍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一道深深的記號,并且自言自語道:“我的劍就是從這兒掉下去的!”船繼續前行,待船家停船時,這位楚人站起身,面對驚訝的目光,從容不迫地脫了衣服,從船舷邊所刻記號處跳人水中。他在水中撈來撈去,怎么也撈不到那把劍,于是浮出水面撫摸著船邊的記號,如夢游般喃喃著:“我的劍明明是從這兒掉下去的,怎么找不到了呢?”
這個可憐的楚國人就這樣被人們談論到今天。這是他的幸運呢,還是他的不幸?至少,知道了這個故事的我們是幸運的。
出處:《呂氏春秋·察今篇》:“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逮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成語寓意
刻舟求劍是一個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語,一般比喻死守教條,拘泥成法,固執不知變通的意思。以靜止的眼光來看待變化發展的事物,必將導致錯誤的判斷。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這樣的錯誤。
揭示道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不可以憑主觀做事情。人不可以死守教條。情況變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手段也要隨之變化,否則就會失敗。告誡人們不可以片面、靜止、狹隘地看待問題。
刻舟求劍的成語故事6
【詞目】刻舟求劍
【拼音】[ kè zhōu qiú jiàn ]
【釋義】比喻不懂事物已發展變化而仍靜止地看問題。
【出處】《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成語故事】
從前,有個人帶著一把寶劍坐船。船才開出來,突然聽見“撲通”一聲,他的劍落到水里去了。
怎么辦呢?他想了半天,終于想到了一個辦法,他用小刀在船上刻了一個印記,便悠然自得的在船上坐著。
劃船的人很著急,對他說:“讓我把船停下來,你快跳下去把劍撈起來吧!”
可那個人卻指著船說:“到了對岸再說吧,反正我在船上劃了一條線,劍是從這兒落下去的,到時候從這里下去找就行啦!”
劃船的人說:“你的劍掉進了水里,劍又不會跟著船走,怎么還能在對岸找到呢?”
那個人不聽船夫的話,于是,船夫把船劃到了對岸。
這時,那個人脫掉衣服,從他劃的那條線那里跳了下去,可他撈了很久什么也沒撈到。
劍掉進了河里,現在船走了這么遠,他是不能從船上的線找到劍的。
刻舟求劍就是從這個故事來的。“舟”是“船”,“求”是“尋找”。有的人辦事不管時間地點的變化,始終不肯改變原來的主意,我們就可以說他是刻舟求劍。
;
刻舟求劍寓言故事寓言故事是故事的內容含有諷喻或者是明顯教訓意義,寓言故事是文學體裁之中的一種。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刻舟求劍寓言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刻舟求劍寓言故事 篇1
過了幾天,那個人又坐船過江,一不小心,又把新買的寶劍掉進江里。
他大聲說:“我的寶劍呀!”然后又想:不能像上一次一樣,要立刻行動。真好運,船上有一塊比較重的鐵和很長很長的繩子,先把繩子綁住鐵,然后靠了岸用另一頭的繩子綁住大石頭,再請熟悉水性的人游到寶劍沉下去的地方,最后潛到水里把寶劍拔出來。
刻舟求劍寓言故事 篇2
今天來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刻舟求劍》。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楚國人,因為讀過兩年書,練過兩年武,所以總認為自己很聰明。直到有一天,他聽說了其它地方有一個人很厲害,所以他要去那個地方跟別人比試比試。因為那時候沒有馬車,所以他只能坐船去。他上了船,船上有很多人,十分熱鬧。不一會兒
船行駛到了江中心,就在這時,他一個不小心,將隨身佩帶的一把寶劍掉落到了江中。船夫和其它人看見了就指著那支已經掉到水中的寶劍說:“你的寶劍掉到水里了,趕快跳下去撈起來啊!”可是,這個楚國人像是不在意似的。他不慌不忙地向周圍的人問道:“在場的各位,有沒有人帶著小刀呢?”“小刀?有!”其中的一個人說著便把小刀遞給了那個楚國人。“但是,有了小刀又有什么用呢?”那個人疑惑地問道。“我自有好用!”他一邊說著,一邊在船舷上刻了個記號。然后慢條斯理地勸慰著大家說:“請不要著急。”大家都疑惑不解地望著那把刀刻的印記。還不時地催促他說:“你還等什么?快下水去撈劍呀!”楚國人望著那微波蕩漾的江水,胸有成竹地說道:“慌什么,我有做記號呢!”船便繼續向前航行,大家又催他說:“再不跳下去找劍,這船越走越遠當心找不回來了。”楚國人依舊很自信地說道:“不用著急,不用著急,記號刻在那兒呢!”
等船靠岸了,這個楚國人才順著刻有記號的地方,跳進江里去尋找他的寶劍。他反復地潛入水中,可是,每當他露出水面的時候,都是兩手空空的。他還以為是自己沒有對準記號經過仔細核對之后,他再次潛入江水,結果仍然是白費工夫,毫無收獲。他只好上了岸。
他一上岸,就看見大家都在那里前俯后仰的哈哈大笑呢!“哈哈哈!哈哈哈!”那人邊笑著邊說,“你這人啊!就是不知道靈活變通,你想啊!劍從一開始掉下去的時候就已經沉下去了,而且你標記號也沒有什么用,因為劍是不會隨著記號一起動的,所以你這么做不是無濟于事嗎?”
怎么樣!大家讀了這個故事大家有什么啟發嗎?這個故事想告訴我們的道理就是——做事情不能一成不變,要學會靈活變通!
刻舟求劍寓言故事 篇3
今天我和爸爸共同閱讀了《刻舟求劍》的故事,讀了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許多做人的道理。
故事中說的是從前有個人在坐船時,他把寶劍放在船邊,一不小心把寶劍弄到大海里了,船上的好心人都忙著幫他撈劍,而他卻不慌不忙地說:“你們這群人也太笨了吧!
用這樣的辦法永遠也撈不上來。”幫他撈劍的人聽了都生氣的說:“難道你有什么好辦法嗎?”那個人不以為然的說:“用刀子在掉劍的地方刻一個記號不就行了。”說著他就拿出刀子在掉劍的地方刻了一個記號,船到岸了,他就順著記號去撈劍,可是他忙了半天怎么也找不到他的劍。
爸爸說:“你感覺故事中的人怎么樣?我說他的想法太愚蠢了,還不虛心接受別人的意見,做錯了事情要及時改正。爸爸夸我講的好。
刻舟求劍寓言故事 篇4
戰國時,楚國有個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隨身攜帶的一把寶劍掉落江中。船上的人對此感到非常惋惜,但那楚國人似乎胸有成竹,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個記號,并向大家說:“這是我寶劍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個記號。”
大家雖然都不理解他為什么這樣做,但也不再去問他。船靠岸后那楚國人立即在船上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撈取掉落的寶劍。撈了半天,不見寶劍的影子。他覺得很奇怪,自言自語說:“我的寶劍不就是在這里掉下去嗎?我還在這里刻了記號呢,怎么會找不到的呢?”
至此,船上的人紛紛大笑起來,說:“船一直在行進,而你的寶劍卻沉入了水底不動,你怎么找得到你的劍呢?”其實,劍掉落在江中后,船繼續行駛,而寶劍卻不會再移動。像他這樣去找劍,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不能憑主觀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條。情況變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手段也要隨之變化,否則就會失敗。告誡人們不能片面、靜止、狹隘地看待問題。(答案不唯一)
刻舟求劍寓言故事 篇5
戰國時期,有個楚國人帶著他隨身攜帶的傳家寶——一把金光閃閃的寶劍,要坐船渡江。
你問我為什么這個楚國人要隨身攜帶一把寶劍在身上?其實我也不知道,大概是愛炫耀吧!
上船后,可能是那把寶劍金光閃閃的樣子,實在太引人注目了,有些人像那個楚國人投來羨慕的目光,有些則開始在旁邊嘀嘀咕咕。
過了一會兒,船上的人都說讓這個楚國人露兩手,只見這個楚國人拿起手中的寶劍,越耍越起勁。就在這時,一陣大風吹來,楚國人手中拿的寶劍一不小心掉進了江中。
大家趕緊勸楚國人說:“還愣著干嘛,快下去撈啊!”只見這個楚國人不慌不忙的在船上刻了一個記號,說到:“寶劍是從這個地方掉下去的,等會兒船靠岸了,我從這個地方跳下去,準能把寶劍撈上來。”其他人見狀紛紛不再勸說,開始說這個楚國人太笨,太蠢,不知變通。靠了岸,除了這個楚國人,大家都上了岸。只有他還在找那個記號,準備跳下去找寶劍。
不久后,楚國人找到刻的那個記號,一下就跳了下去,他心里在想,你們這些人才是笨蛋,我做了記號的下去就能撈上來。等我拿上來,你們就無話可說了。岸上還有幾個人等著看這個人的笑話。江底,楚國人找了半天,一無所獲,心想:怎么回事呢?難不成是被偷走了嗎?這下可完了,祖傳的寶劍就這樣子,沒了可怎么辦呀!
請問一下,你們大家知道寶劍到底掉在哪里了嗎?
刻舟求劍寓言故事 篇6
在波濤滾滾的江面上,有一條小船停在岸邊,船艙里坐著一個老漁翁,他是這條船的主人。每日他都會到江上捕魚、擺渡。這幾天天天下雨,他不能去撒網捕魚了,又無人過江,沒有辦法,只好盼望明天是晴天。
這日,雨住天晴,漁夫正要去打漁,忽然聽到對岸有人高喊:“船家!搖船過來,送我過江。”只見對岸有一位公子模樣的人,站在岸邊,最顯眼的是這人腰間佩著一把寶劍,還帶著一把腰刀。哎呀!這把寶劍真是漂亮啊!漁夫心想:窮苦人家,哪來的這等寶物,必定是富家子弟。搖他過江,不知要招來什么麻煩。就說:“我還要去捕魚,沒空搖你過江。”這下,可把那人急壞了。他叫道:“你關我過去,我多給你一些船錢還不行嗎?”漁夫又想:送他過江也用不了多少時間,正好可以仔細地看看他的寶劍。想到這里,漁夫就將船向對岸搖去,喊道:“哎,來嘍!”
來到岸邊,那位公子上了船,順風搖船很快就到了江心。漁夫對那個人說:“公子貴姓?貴鄉何處?”那個人回答時,一個浪花打過來,他身子一晃,只聽得“咕咚”一聲響,水上冒起一串水泡。原來是他的寶劍掉在了江中。可是他一點也不慌張,漁夫對他說:“你還不快下去找寶劍?”公子不不慌不忙地說:“你急什么,船到了岸,再找也不遲呀!”漁夫本想幫他找,聽他這么一說,心里想:我看你有什么高招。
只見公子在船舷上拿腰刀刻了個記號,說:“寶劍是人這掉的,等船靠了岸,從這下去,便可找回。”
到了對岸,那位公子說:“漁夫,你和我一起去找寶劍,我會加倍付你工錢。”說完,他立刻從刻著記號的地方跳進水里,找劍去了。
可是,那位公子怎么也找不到寶劍。這時,漁夫對他說:“寶劍是在江中心掉的,你現在到了岸邊怎么可能找得回呢?”
說完,漁夫下了水,游到江心去找寶劍了。果然,劍在江心附近找到了。
刻舟求劍寓言故事 篇7
《刻舟求劍》這則故事講了楚國有人坐船渡河時,不慎把劍掉入江中,他在舟上刻下記號,說:“這是我把劍掉下的地方。”當舟停駛時,他才沿著記號跳入河中找劍,結果撈了半天也沒有找到。讀完這個故事大家都會覺得故事中的這個人十分的愚蠢。那這則故事到底向我們講述了什么道理呢,不只是諷刺哪些愚蠢而又拘泥的固執,不知變化發展的人。小故事,也是可以悟出人生大道理的。對于不同的人來說,這則故事又有不同的理解。
對于國家棟梁來說,這則故事告訴他們要明白世事在變,若不知改革,就無法治國。而對于我們學生來說,就相當于死讀書,只記固定的問題和答案,卻不知變通,不明白其中的含義。這種行為是萬萬不可取的。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不能憑主觀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條。情況變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手段也要隨之變化,否則就會失敗。
告誡人們不能片面、靜止、狹隘地看待問題。在做事之前一定要認真思考,仔細分析,想好了再去做。
刻舟求劍寓言故事 篇8
戰國時代,有個楚國人坐船過河。當他航行到山脈和河流,他沒有注意到把他的劍投進水里,但他沒有及時抓住它。于是他在劍落下的地方在船舷上做了一個記號。當船靠岸的時候,他就潛到水里去摸剛刻上記號的地方,結果什么也沒摸著。
【典故】楚國有人過河。他們的劍從船上掉到水里,他們突然同意了他們的船,說:“我的劍掉在那里了。”當船停下來時,它需要從它的主人那里進入水中。船已經造好了,但劍還沒造好。如果你要那把劍,你會感到困惑嗎?《魯國春秋朝代》
比喻用來描述那些不理解事物的發展和變化,卻仍然關注問題的人。
刻舟求劍的故事
要劍的故事
原文:
楚國人在河中涉水,看見他們的劍從船上掉到水里,他們就奪過船,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了。當船停了,你可以從你同意的人那里下水。船已經造好了,但劍還沒造好。如果你要那把劍,你就不會困惑了!
翻譯:
一個楚人乘船過河。不知不覺中,他把劍掉進了河里。他在船邊做了個記號,說:“我的劍掉在這里了。當船靠岸的時候,這個人就順著船上刻的記號下去找那把劍,但是他好長時間都沒有找到。船已經走了很長一段路,劍還在那兒。你不覺得把船劃破來找劍很傻嗎?
注釋
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語后置的標志。
3.其--他的,代詞。
4.自--從。
5.墜--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馬上。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詞,這兒。
10.吾--我的。
11.之--結構助詞,不譯。
12.所從墜--從劍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詞。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劍,代詞。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這樣。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嗎?“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種委婉的反問句式。
刻舟求劍寓言故事 篇9
有一個楚國人出門遠行。他在乘船過江的時候,一不小心,把隨身帶著的劍落到江中的急流里去了。船上的人都大叫:“劍掉進水里了!”
這個楚國人馬上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了個記號,然后回頭對大家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
眾人疑惑不解地望著那個刀刻的印記。有人催促他說:“快下水去找劍呀!”
楚國人說:“慌什么,我有記號呢。”
船繼續前行,又有人催他說:“再不下去找劍,這船越走越遠,當心找不回來了。”
楚國人依舊自信地說:“不用急,不用急,記號刻在那兒呢。”
直至船行到岸邊停下后,這個楚國人才順著他刻有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找劍。可是,他怎么能找得到呢。船上刻的那個記號是表示這個楚國人的劍落水瞬間在江水中所處的位置。掉進江里的劍是不會隨著船行走的,而船和船舷上的記號卻在不停地前進。等到船行至岸邊,船舷上的記號與水中劍的位置早已風馬牛不相及了。這個楚國人用上述辦法去找他的劍,不是太糊涂了嗎?
他在岸邊船下的水中,白費了好大一陣工夫,結果毫無所獲,還招來了眾人的譏笑。
這則寓言告訴我們:用靜止的眼光去看待不斷發展變化的事物,必然要犯脫離實際的主觀唯心主義錯誤。
刻舟求劍寓言故事 篇10
有一天,一艘來自楚國的船正在行駛著,船上有很多人。其中一個人腰中別著一把寶劍和一把小刀。他拿出寶劍,在眾人面前炫耀炫耀。
他拔出寶劍,只見寶劍鋒利無比。他拿起寶劍舞起來,可是手沒握緊,寶劍“撲通”一聲掉入水中。
別人都勸那人快去撿,不然就來不及了。那人十分鎮定,想了一會兒,眼睛一亮,說:“我的寶劍是從這里掉下去的,我在這里做一個記號,馬上到岸了,再把寶劍撈上來。眾人都不理他。只有一位大爺,對他說:“年輕人,寶劍是這里掉下去的,寶劍是不會動,你在這里作了一個記號,到了岸上,你就找不到寶劍了。”那人不屑的說:“你這個老頭子,怎么知道我就找不到寶劍。”老大爺搖了搖頭,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說完便不理他,便走了。
那人坐在船頭,欣賞著美麗的景色,不一會兒,就沉浸在美景中蔚藍的江水與天相連。岸上一排柳樹輕拂著水面,只見波紋蕩漾。可那人心里還想著那把劍。
到了岸上,他卷起袖子,就跳入河里,左撈撈右撈撈,就是摸不到寶劍。不但沒找到寶劍,還成了落湯雞。那人后悔都來不及了。
刻舟求劍寓言故事 篇11
在楚國,有一個人,他家中有著一件“鎮宅之寶”——一把寶劍。聽說這把寶劍是他的祖先傳下來的,所以他十分珍惜,在外人面前也經常炫耀這件傳家寶。
有一天,這位楚人帶上寶劍,去參觀皇上為一位妃子舉行的宴席,因此他穿的漂漂亮亮的,踏上了通向皇宮的船……
湖面上波光粼粼,使人的心情也好了這個楚人哼起了小調,想象著皇宮的布局與擺設……
正想著,一個浪頭突然打過來,船搖晃了一下,寶劍掉下去了!
“哎喲,這可是我家的傳家寶哎!現在沒了,可咋辦呢!”楚人著急地說道。忽然,他腦中靈光一閃,為什么不在劍掉下去的地方做個記號呢?待會兒找劍就方便多了呀!他急忙拿出小刀,“唰”地一下在船上刻了一個記號,開心地說:“哈哈,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說完,便幻想著自己去找劍,然后撈了上來,大家直夸他聰明……
不久,船停了下來。他脫下上衣,“撲通”一聲跳進水中找劍。可是水里除了河蚌、水草、石塊和魚,什么都沒有了,到處都找不著他的劍。
楚人上岸后,急得大哭起來,剛才在船上坐在他身邊的人一下子明白了,一五一十地告訴大家,大家聽了后,哈哈大笑,異口同聲地說:“像你這樣找劍,豈不是太糊涂了嗎!”
刻舟求劍寓言故事 篇12
一.話說寓言導入
1.你們都知道那些寓言故事?(揠苗助長、自相矛盾、畫蛇添足、守株待兔、鄭人買履、掩耳盜鈴、南轅北轍等)
2.齊讀它們,想想這些寓言故事都有那些共同點?(語言簡練、故事情節簡單、故事中的人物都很愚蠢、都告訴我們一個深刻的道理等等)
3、寓言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常常帶有諷刺或者勸戒的性質。寓言原來是民間的口頭創作。世界上最早的寓言式《伊索寓言》,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寓言已經相當盛行。在先秦諸子百家的著作中,有許多當時相當流行的寓言作品。“刻舟求劍”其中的寓言故事之一。選自戰國《呂氏春秋》
4、讀課題,說對課題的理解。
二、初讀寓言感知
1、這則寓言故事是古代文言文,請小朋友試著讀讀。(抽生逐句讀,注重評價讀準與否)
2、把課文中的生字、難字認識了,課文就能讀得更準確了!(遽-趕緊、契、矣、豈-下面是自己的己)
3、生字回到句子里,看看讀得怎樣?(讀句子——遽契其舟、舟已行矣、不亦惑乎!豈不是太糊涂了嗎?)、
4、把這些句子送回課文里,又讀得怎樣?(自己練讀,抽生讀課文)
5、文言文要讀慢些,還要讀出停頓之美來。(師生共同讀完全文)
三、品讀寓言感悟
1、文言文每句話具體都講了些什么呢?請結合課文下方的譯文理解。
2、老師讀文言文句子,請小朋友用譯文里的話告訴我是什么意思。(老師讀句子,學生說意思。)
3、請一個同學讀譯文,大家一塊告訴他是哪句文言文。
4、讓我們走進每個句子,看看其中的有些字具體是什么意思?(老師圈字,學生結合譯文理解這些字是什么意思。)
5、老師由句到字抽問學生,并板書在黑板上。
6、像這樣同桌互相考考。
7、其實在文言文里,同樣的字在不同的句子里也有不同的意思。比如(楚人有涉江者、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中的者,(是吾劍之所從墜、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中的之。
8、結合文后的譯文,同桌商量商量分別是指什么意思。
9、“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這個括號里省略了誰?
10、文言文的語言是簡練、簡約、簡潔的。
四、賞析寓言深化
1、楚人刻舟最后能求劍成功嗎?為什么?再找文言文中的原句告訴我們。(舟已行矣,而劍不行)齊讀
2、所以,“求劍若此”,是求不到劍的!
3、你覺得文中的楚人是個什么樣的人,給他取個名字。(——者)
4、作者又是怎么評價他的呢?找出來讀讀。(不亦惑乎!)豈不是太糊涂了嗎?意思就是“是太糊涂了!
5、你最想對這個糊涂的楚人說點什么呢?
6、帶著我們的體會再讀讀這個課題(齊讀課題)。
7、寓言故事“刻舟求劍”,諷刺了那種辦事愚蠢,不知道變化的人。
8、帶著我們對課文的體會,再讀文言文,注意讀出文言文的停頓之美!
刻舟求劍寓言故事 篇13
有個楚國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帶的劍掉進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我的劍就是從這兒掉下去的。#;
船靠岸后,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但找了半天也沒有找到。
船已經走了很遠,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用刻舟求劍的辦法來找劍,不是很胡涂嗎?
寓意:用機械的方法看待變化了的事物,一定不會有正確的行動。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呂氏春秋·察今》
《呂氏春秋》戰國末年秦國宰相呂不韋(?-公元前235)的門客們編纂的一部雜家著作,共26篇,吸收了先秦諸子百家著作里的內容,保存了很多先秦的文獻資料。其中有不少寓言故事。
刻舟求劍寓言故事 篇14
從前,有一個楚國人,他有一把漂亮的配劍:純金做的劍鞘上鑲嵌著幾顆閃閃發光的七色寶石,還刻畫著兩條栩栩如生的龍。寶劍更是鋒利無比,它削鐵如泥,無堅不摧,堪稱稀世珍寶。
一天,這位楚國人帶著自己的寶劍過江時,忍不住夸耀起這把寶劍來。船主聽得津津有味,不但眼睛注視著劍,嘴里還贊不絕口,甚至忘了擺槳劃船。船順流而下,一搖一擺,突然撞到了江里一塊突出的礁石。楚國人一個趔趄,手中的劍“撲通”一聲掉入了江中,一眨眼的工夫,就不見了蹤影。
船主見了,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不禁心疼地說:“這么名貴的劍,掉入了這么深的江里。年輕人,快,你快跳下去撈撈看,這時下去,興許還找得到!”可這位楚國人卻不以為然,反而用責備的語氣說:“這是我的劍,我自己知道該怎么做,真是皇帝不急太監急!”說完,他不緊不慢地從船里揀了塊尖尖的石頭,往劍剛才掉下去的船舷那刻了一個記號,又指著記號對船主自豪地說:“看見沒,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等一下,我只要往這個方向找就一定能找到它。不像你那么傻,大冷天,下到江中去摸劍!”一番話說得船主目瞪口呆。
到了岸邊,那位楚國人挽起褲腿就下了江,船主連忙勸阻他:“你剛才不下去找,現在下去怎么還會找得到呢?”楚國人不聽船主的勸說,“撲通”一聲跳入了江中。船主搖了搖頭,無奈地嘆了口氣就劃船走了。而楚國人,找到天黑也沒有找到劍,只好垂頭喪氣地走了,口中還嘀咕著:“我明明就沒刻錯方向啊,為什么找不到劍呢?一定是我沒仔細找,明天再去岸邊找一趟!”
直到現在,人們依然用“刻舟求劍”這個成語來形容人們做事死板,不靈活,不知道根據實際情況處理問題。
刻舟求劍寓言故事 篇15
從前,楚國有一個人,他有一只寶劍,他非常愛護這支劍,每天把它擦的亮亮的,他把這只劍視為掌中寶。有一天他要出門去辦一件事情,必須得渡江,他不舍得把劍放在家里,于是他帶著劍就出發了。
他坐上船開始渡江,船開了一會兒,開到了江中間。一陣大風吹過,水波翻騰,水花四濺,船上的人都被淋得抬不起頭,船身使勁的搖晃,船上的人都東倒西歪,站不穩了,他一不注意,劍就掉進江里了,此時他非常著急,這可是他費盡心力來保護的劍啊!怎么辦呢?突然他眼珠子一轉,想到了一個好辦法,他急忙用刀在船上刻了一個記號,長長的舒了一口氣,好像在說:“劍啊,劍啊,你等著,我一會兒就來救你,船上的乘客看見了,都很疑惑,都向他投來疑惑的目光,有人便上前去問他,他得意洋洋的說:“我在船上做了一個記號的原因是,等船上岸了,我從這里跳下去,就會找到劍,”他得意洋洋地說著好像他是對的,但別人都說他這個方法不行,劍不會走,劍只會從水中沉入到水底,完全不會移動,等船靠岸了,劍卻還是在丟掉的這個地方,你完全找不到,可這個人卻很執著,相信自己的辦法是對的。
船停靠岸之后,他便憋足了氣跳進水里,江水寒風刺骨,讓他感覺到很冷,確實還像人們所說的劍還保留在原地,他在水里找來找去也找不到他的劍,感覺十分失落,漸漸的也沒有了知覺,感覺身體越來越冷,最終淹死了,誰也不知道他的下落,這樣的人真是太糊涂了。
以上就是網站小編空城舊憶據網絡最新關于“刻舟求劍故事(刻舟求劍故事的道理是什么)”報道資料整理發布相關事件細節!轉載請注明來
來探秘,本文標題:刻舟求劍故事(刻舟求劍故事的道理是什么)
本文地址:
/qiqubaike/22043.html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一笑百媚生(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什么意思)
- 熱門文章
- 隨機tag
-
世界上最恐怖的時速(世界上最恐怖的視頻 甄嬛原型 世界上最刺激的古鎮(世界上最刺激的事情) 三種屬相不能戴金 世界上第一只鬼(世界上第一只鬼外貌是什么 饅頭是誰發明的 中國改革最成功也最復雜(中國改革最成功也 瘋瘋癲癲(瘋瘋癲癲的女孩什么性格) 王近山子女有哪些? 明仁宗朱高熾(沿用嫡長子繼承制) 最全繳納方案企業個人都有 夢見老鼠是什么意思(夢見老鼠爬到自己身上 石家莊最牛軍長帶部隊砸視頻(石家莊軍長打 一心一意到十全十美的祝福語(七夕佳節必備 世界上真正的第一巨蛇(蝎子vs毒蛇) 一只熊走過來(一只熊走過來了) 動車和高鐵有什么區別 前蘇聯十大恐怖實驗(731部隊) 排除妨礙(排除妨礙請求權) 包含好看的肉文的詞條 廖毐是怎樣玩趙姬到懷孕(廖毐趙姬的) 推薦選擇等額本金 5個英國傳統暗黑料理 熟能生巧(熟能生巧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