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燕歌行·高適》原文與賞析


2、無題·颯颯東風" />

亚洲高清视频一区二区,精品无人国产偷自产在线,日韩毛片免费观看,日韩精品社区

當前位置:首頁 > 奇趣百科 > 正文

山川蕭條極邊土(山川蕭條極邊土什么意思)

xj 2023-04-16

網站小編空城舊憶據網絡最新關于“山川蕭條極邊土(山川蕭條極邊土什么意思)”報道資料整理發布相關事件細節!本文目錄一覽:

1、《燕歌行·高適》原文與賞析 2、無題·颯颯東風細雨來原文_翻譯及賞析 3、山川蕭條極邊土翻譯 4、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原文_翻譯及賞析 5、“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中的“胡”怎么解釋 6、燕歌行高適原文及翻譯賞析 《燕歌行·高適》原文與賞析

高適

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

*** 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飖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

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燕歌行》是高適邊塞詩的代表作。歷來諸家都以該詩為諷刺幽州節度使張守珪而作,詳核史實,參酌其他詩作,詩人對張守珪因戰敗而獲罪還是充滿同情、力辯其冤的: “大夫東擊胡,胡塵不敢起……當時有勛業,末路遭讒毀。” (《宋中送侄式顏》)所以,《燕歌行》可能主要是指斥張守珪部下那些“恃勇輕進,為虜所敗”的守將的。

詩可分四層,首寫出師。借漢指唐,為唐詩慣例。八句交代了戰爭爆發的起因和戰前態勢,有聲有色地描繪出唐師進軍的聲威,表現了戰士慷慨從戎、以身許國的豪情壯志。次八句筆鋒一轉,一個飛越,寫了戰斗的失敗。先寫戰斗環境的險僻和戰斗的艱苦。“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兩句承上而形成對比,形象地揭示了軍內的苦樂不均,成為揭露封建社會官兵對立的千古絕唱。對士兵來說,險僻艱苦,原屬意料;而苦樂不平,卻不堪忍受。接著,“大”、“窮”、“腓”、“孤”、“落”、“稀”,一連串形容詞,寫盡戰斗的失敗和籠罩戰場的凄涼、哀傷的氣氛,和“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的昂揚士氣形成了強烈對比。而“身當”兩句,敘中夾議,點明戰斗失敗原因:邊將的怙寵貪功,沉醉聲色,臨邊輕敵,導致士兵的血染沙場。第三層八句轉寫戰士的情思。以 *** 的斷腸映襯征人徒然引領南望。以白天戰斗、夜晚守更的嚴酷、單調的軍營生活突出戰士失去人間歡樂,回歸無期的絕望心情。筆調沉郁悲涼,對造成戰爭慘酷、延綿局面的邊將作更深一層的譴責。詩最后四句以對戰士犧牲精神的贊佩,對善于征戰、愛護士卒的古代良將李廣的懷念作結。結句神越千載,緬懷遐思,余味無窮。

《燕歌行》這一樂府古題,曹丕以來,文人多有創作,但絕大多數沒有超出“ *** 城南欲斷腸”這一狹隘主題。詩人打破陳規,擴大了藝術表現范圍,深化了詩歌主題,以樂府舊題寫時事,深刻揭示邊防政策的弊端,譴責軍中的苦樂不平,指斥將帥的貪功邀寵、無能腐敗,哀傷士卒的遠征久戍和無謂犧牲,并傾訴了自己的邊防理想。這在杜甫的“即事名篇”的樂府詩出現之前,也算是很有創造性的了。

這首七言歌行,筆力矯健,氣勢雄放,善于選擇敘寫典型的情節和場面,并多角度地形成鮮明的對比。自然環境的描繪和人物心理的刻劃又錯綜交織,真切動人。詩中多整齊的對偶句式,而詩思又跌宕轉折、跳躍多變。用韻平仄相間,四句一轉,許多句子還平仄合律,讀來抑揚頓挫,音節瀏亮,同思想感情緊相配合。但最引人注目的,還是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的協調統一,在濃郁的詩情畫意中透露著政論的筆調。這是高適邊塞詩異于其他邊塞詩人的主要特點。前人說“高詩尚質主理,岑詩尚巧主景”、“(高)常侍詩氣骨瑯然,詞峰俊上,感賞之情,殆出常表。”(引自《唐音癸簽》卷五)可能就是指此而言。

適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故朝野通賞其文。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殷璠《河岳英靈集》)

達夫此篇,縱橫出沒如云中龍。不以古文四賓主法制之,意難見也。四賓主法者,一主中主,如一家惟一主翁也;二主中賓,如主翁之妻妾兒孫奴婢,即主翁之分身以主內事者也;三賓中主,如主翁之朋友親戚,任主翁之外事者也;四賓中賓,如朋友之朋友,與主翁無涉者也。于四者中,除卻賓中賓,而主中主亦只一見,惟以賓中主勾動主中賓而成文章,八大家無不然也。《燕歌行》之主中主,在憶將軍李牧善養士而能破敵。于達夫時,必有不恤士卒之邊將,故作此詩。而主中賓,則“壯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相看白刃雪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四語是也(“豈顧勛”即“死是戰士死,功是將軍功”之意)。其余皆是賓中主。自“漢家煙塵”至“未解圍”,言出師遇敵也。此下理當接以“邊庭”云云,但徑直無味,故橫間以“ *** ”、“征人”四語。“君不見”云云,乃出正意以結之也。文章出正面,若以此意行文,須敘李牧善養士能破敵之功烈,以激勵此邊將。詩用興比出側面,故正舉“李將軍”,使人深求而得,故曰: “言之者無罪,而聞之者足以戒”也。王右丞之《燕支行》,正意只在“終知上將先伐謀”,法與此同。

(吳喬《圍爐詩話》卷二)

蒼放音多,排奡騁妍,自然沉郁。駢語之中,獨能頓宕,啟后人無限法門,當為七言(古)不祧之祖。( 〔清〕宋育仁《三唐詩品》)

[img]無題·颯颯東風細雨來原文_翻譯及賞析

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金蟾齧鎖燒香入,玉虎牽絲汲井回。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唐代·李商隱《無題·颯颯東風細雨來》 無題·颯颯東風細雨來 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

金蟾齧鎖燒香入,玉虎牽絲汲井回。

賈氏窺簾韓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 唐詩三百首 , 女子 , 相思愛情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東風颯颯,陣陣細雨隨風飄散紛飛,

荷花塘外的那邊,傳來了聲聲輕雷。

有鎖紐的金蟾香爐,香菸繚繞飄逸,

狀似玉虎的轆轤,牽引繩索汲井水。

賈女隔簾窺韓壽,是愛他年輕貌美,

魏王夢見甄氏留枕,賦詩比作宓妃。

呵,我這顆心不再與春花一同萌發;

免得使我寸寸相思,都化成了菸灰。

鑒賞

這首無題詩寫一位深鎖幽閨的女子追求愛情而幻滅的絕望之情。

首聯“颯颯東風細雨來,芙蓉塘外有輕雷。”描繪環境氣氛:颯颯東風,飄來濛濛細雨;芙蓉塘外,傳來陣陣輕雷。既隱隱傳達了生命萌動的春天氣息,又帶有一些凄迷黯淡的色調,烘托出女主人公春心萌動和難以名狀的迷惘苦悶。東風細雨,容易令人聯想起“夢雨”的典故;芙蓉塘即蓮塘,在南朝樂府和唐人詩作中,常常代指男女相悅傳情之地;“輕雷”則又暗用司馬相如《長門賦》:“雷殷殷而響起兮,聲象君之車音。”這一系列與愛情密切相關的詞語,所給予讀者的暗示和聯想是很豐富的。紀昀說:“起二句妙有遠神,可以意會。”所謂“遠神,是指這種富于暗示性的詩歌語言所構筑的渺遠的藝術意境,一種難以言傳的朦朧美。

頷聯“金蟾齧鎖燒香入,玉虎牽絲汲井回。”寫女子居處的幽寂。金蟾是一種蟾狀香爐;“鎖”指香爐的鼻鈕,可以開啟放入香料;玉虎,是用玉石裝飾的虎狀轆轤,“絲”指井索。室內戶外,所見者惟閉鎖的香爐,汲井的轆轤,它們襯托出女子幽處孤寂的情景和長日無聊、深鎖春光的惆悵。香爐和轆轤,在詩詞中也常和男女歡愛聯系在一起,它們同時又是牽動女主人公相思之情的東西,這從兩句分別用“香”、“絲”諧音“相”、“思”可以見出。總之,這一聯兼用賦、比,既表現女主人公深閉幽閨的孤寞,又暗示她內心時時被牽動的情絲。

頸聯出句“賈氏窺簾韓掾少”使用賈充女與韓壽的愛情故事。見《世說新語》載:晉韓壽貌美,大臣賈充辟他為掾(僚屬)。一次充女在簾后窺見韓壽,私相慕悅,遂私通。女以皇帝賜充之西域異香贈壽。被充所發覺,遂以女妻壽。對句“宓妃留枕魏王才”使用甄后與曹植的愛情故事。見《文選·洛神賦》李善注說:魏東阿王曹植曾求娶甄氏為妃,曹操卻將她許給曹丕。甄后被讒死后,曹丕將她的遺物玉帶金鏤枕送給曹植。曹植離京歸國途經洛水,夢見甄后對他說:“我本托心君王,其心不遂。此枕是我在家時從嫁,前與五官中郎將(曹丕),今與君王。”曹植感其事作《感甄賦》,后明帝改名《洛神賦》(句中“宓妃”即洛神,代指甄后)。由上聯的“燒香”引出賈氏窺簾,贈香韓掾;由“牽絲(思)”引出甄后留枕,情思不斷,藕斷絲連。這兩個愛情故事,盡管結局有幸有不幸,但在女主人公的意念中,無論是賈氏窺簾,愛韓壽之少俊,還是甄后情深,慕曹植之才華,都反映出青年女子追求愛情的愿望之強烈,奔放。末聯“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突然轉折,向往美好愛情的心愿切莫和春花爭榮競發,因為寸寸相思都化成了灰燼。這是深鎖幽閨、渴望愛情的女主人公相思無望的痛苦呼喊。熱情轉化成幻滅的悲哀和強烈的激憤。以“春心”喻愛情的向往,是平常的比喻;但把“春心”與“花爭發”聯系起來,不僅賦予“春心”以美好的形象,而且顯示了它的自然合理性。“相思”本是抽象的概念,詩人由香銷成灰聯想出“一寸相思一寸灰”的奇句,化抽象為具象,用強烈對照的方式顯示了美好事物之毀滅,使這首詩具有一種動人心弦的悲劇美。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于鄭州滎陽。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于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鄉沁陽(今河南焦作市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為《李義山詩集》。

李商隱

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常輕敵 一作:恒輕敵)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 *** 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邊庭飄飖那可度,絕域蒼茫更何有。(飄飖 一作:飄飄)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唐代·高適《燕歌行》

燕歌行

唐代 : 高適

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

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唐詩三百首 , 邊塞 , 將士 , 戰爭生活乘興南游不 *** ,九重誰省諫書函。 春風舉國裁宮錦,半作障泥半作帆。——唐代·李商隱《隋宮》

隋宮

乘興南游不 *** ,九重誰省諫書函。

春風舉國裁宮錦,半作障泥半作帆。 唐詩三百首 , 詠史懷古諷刺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唐代·孟浩然《宿建德江》

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唐詩三百首 , 寫景 , 月亮 , 寫水思鄉

山川蕭條極邊土翻譯

塞北邊關的風貌,山川荒蕪,塵土滿天

出自《燕歌行》。

譯文:東北邊境上的烽煙塵土蔽日遮天,將領們為掃平兇敵辭家上了前線。好男兒本看重馳聘沙場為國戍邊,漢家天子對這種精神又格外賞臉。敲鑼打鼓隊伍雄赳赳開出山海關,旌旗蔽日在北方的海邊蜿蜓不斷。

校尉自大沙漠送來了緊急的軍書,說是單于把戰火燃到內蒙的狼山。山川景象蕭條延伸到邊境的盡頭;敵騎侵凌來勢兇猛猶如風狂雨驟。戰士在前線廝殺一半死來一半生,將軍仍在營帳中觀賞美人的歌舞。

北方沙漠到了秋末盡是萋萋衰草,暮色降臨孤城能戰守兵越來越少。將士身受皇恩常不顧頑敵而死戰;盡管竭力奮戰仍未解除關山重圍。戰士們身穿鐵甲辛苦地久戍邊疆,家中妻子一定淚如玉箸時時感傷。少婦們在長安家中恐怕哭斷了腸;征人們在薊北邊防枉自回首故鄉。

這首詩詩意在慨嘆征戰之苦,譴責將領驕傲輕敵,荒淫失職,造成戰爭失利,使戰士受到極大痛苦和犧牲,反映了士兵與將領之間苦樂不同,莊嚴與荒淫迥異的現實。

詩雖敘寫邊戰,但重點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諷刺和憤恨不恤戰士的將領。同時,也寫出了 為國御敵之辛勤。主題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壯。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原文_翻譯及賞析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唐代·高適《燕歌行》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出自唐代高適的《燕歌行》

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唐詩三百首 , 邊塞 , 將士 , 戰爭生活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唐朝邊境舉煙火狼煙東北起塵土,唐朝將軍辭家去欲破殘忍之邊賊。

戰士們本來在戰場上就所向無敵,皇帝又特別給予他們豐厚的賞賜。

鑼聲響徹重鼓棰聲威齊出山海關,旌旗迎風又逶迤獵獵碣石之山間。

校尉緊急傳羽書飛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單于舉獵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蕪多蕭條滿目凄涼到邊土,胡人騎兵仗威力兵器聲里夾風雨。

戰士拼斗軍陣前半數死去半生還,美人卻在營帳中還是歌來還是舞!

時值深秋大沙漠塞外百草盡凋枯,孤城一片映落日戰卒越斗越稀少。

身受皇家深恩義常思報國輕寇敵,邊塞之地盡力量尚未破除匈奴圍。

身穿鐵甲守邊遠疆場辛勤已長久,珠淚紛落掛雙目丈夫遠去獨啼哭。

*** 孤單住城南淚下凄傷欲斷腸,遠征軍人駐薊北依空仰望頻回頭。

邊境飄渺多遙遠怎可輕易來奔赴,絕遠之地盡蒼茫更是人煙何所有。

殺氣春夏秋三季騰起陣前似烏云,一夜寒風聲聲里如泣更聲驚耳鼓。

互看白刃亂飛舞夾雜鮮血紛飛,從來死節為報國難道還求著功勛?

你沒看見拼殺在沙場戰斗多慘苦,現在還在思念有勇有謀的李將軍。

分析

全詩以非常濃縮的筆墨,寫了一個戰役的全過程:第一段八句寫出師,第二段八句寫戰敗,第三段八句寫被圍,第四段四句寫死斗的結局。各段之間,脈理綿密。

詩的發端兩句便指明了戰爭的方位和性質,見得是指陳時事,有感而發。“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貌似揄揚漢將去國時的威武榮耀,實則已隱含譏諷,預伏不文。樊噲在呂后面前說:“臣愿得十萬眾,橫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責他當面欺君該斬。(見《史記。季布傳》)所以,這“橫行”的由來,就意味著恃勇輕敵。唐汝詢說:“言煙塵在東北,原非犯我內地,漢將所破特余寇耳。蓋此輩本重橫行,天子乃厚加禮貌,能不生邊釁乎?”(《唐詩解》卷十六)這樣理解是正確的。緊接著描寫行軍:“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透過這金鼓震天、大搖大擺前進的場面,可以揣知將軍臨戰前不可一世的驕態,也為下文反襯。戰端一啟,“校尉羽書飛瀚海”,一個“飛”字警告了軍情危急:“單于獵火照狼山”,猶如“看明王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張孝祥《六州歌頭》)不意“殘賊”乃有如此威勢。從辭家去國到榆關、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詩概括了出征的歷程,逐步推進,氣氛也從寬緩漸入緊張。

第二段寫戰斗危急而失利。落筆便是“山川蕭條極邊土”,展現開闊而無險可憑的地帶,帶出一片肅殺的氣氛。“胡騎”迅急剽悍,象狂風暴雨,卷地而來。漢軍奮力迎敵,殺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時此刻,那些將軍們卻遠離陣地尋歡作樂:“美人帳下猶歌舞!”這樣嚴酷的事實對比,有力地揭露了漢軍中將軍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敗的原因。所以緊接著就寫力竭兵稀,重圍難解,孤城落日,衰草連天,有著鮮明的邊塞特點的陰慘景色,烘托出殘兵敗卒心境的凄涼。“身當恩遇恒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回應上文,漢將“橫行”的豪氣業已灰飛煙滅,他的罪責也確定無疑了。

第三段寫士兵的痛苦,實是對漢將更深的譴責。應該看到,這里并不是游離戰爭進程的泛寫,而是處在被圍困的險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寫照。“鐵衣遠戍辛勤久”以下三聯,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懸念中的思婦,錯綜相對,離別之苦,逐步加深。城南 *** ,日夜悲愁,但是“邊庭飄飖那可度?”薊北征人,徒然回首,畢竟“絕域蒼茫更何有!”相去萬里,永無見期,“人生到此,天道寧論!”更那堪白天所見,只是“殺氣三時作陣云”;晚上所聞,惟有“寒聲一夜傳刁斗”,如此危急的絕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間,不由人不想到把他們推到這絕境的究竟是誰呢?這是深化主題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最后四句總束全篇,淋漓悲壯,感慨無窮。“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最后士兵們與敵人短兵相接,浴血奮戰,那種視死如歸的精神,豈是為了取得個人的功勛!他們是何等質樸、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詩人的感情包含著悲憫和禮贊,而“豈顧勛”則是有力地譏刺了輕開邊釁,冒進貪功的漢將。最末二句,詩人深為感慨道:“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八九百年前威鎮北邊的飛將軍李廣,處處愛護士卒,使士卒“咸樂為之死”。這與那些驕橫的將軍形成多么鮮明的對比。詩人提出李將軍,意義尤為深廣。從漢到唐,悠悠千載,邊塞戰爭何計其數,驅士兵如雞犬的將帥數不勝數,備歷艱苦而埋尸異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萬萬!可是,千百年來只有一個李廣,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杜甫贊美高適、岑參的詩:“意愜關飛動,篇終接混茫。”(《寄高使君、岑長史三十韻》)此詩以李廣終篇,意境更為雄渾而深遠。

全詩氣勢暢達,筆力矯健,經過慘澹經營而至于渾化無跡。氣氛悲壯淋漓,主意深刻含蓄。“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詩人著意暗示和渲染悲劇的場面,以凄涼的慘狀,揭露好大喜功的將軍們的罪責。尤可注意的是,詩人在激烈的戰爭進程中,描寫了士兵們復雜變化的內心活動,凄惻動人,深化了主題。全詩處處隱伏著鮮明的對比。從貫串全篇的描寫來看,士兵的效命死節與漢將的怙寵貪功,士兵辛苦久戰、室家分離與漢將臨戰失職,縱情聲色,都是鮮明的對比。而結尾提出李廣,則又是古今對比。全篇“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二句最為沈至”(《唐宋詩舉要》引吳汝綸評語),這種對比,矛頭所指十分明顯,因而大大加強了諷刺的力量。

鑒賞

《燕歌行》是高適的代表作。雖用樂府舊題,卻是因時事而作的,這是樂府詩的發展,如果再進一步,就到了杜甫《麗人行》、《兵車行》、“三吏”、“三別”等即事命篇的新樂府了。《燕歌行》是一個樂府題目,屬于《相和歌》中的《平調曲》,這個曲調以前沒有過記載,因此據說就是曹丕開創的。 曹丕的《燕歌行》有兩首,是寫婦女秋思,由他首創,所以后人多學他如此用燕歌行曲調做閨怨詩。高適的《燕歌行》是寫邊塞將士生活,用燕歌行曲調寫此題材他是第一個。此詩主要是揭露主將驕逸輕敵,不恤士卒,致使戰事失利。歷來注家未對序文史事詳加考核,都以為是諷張守珪而作。其實,這是不符史實的。此詩所刺對象應是受張守珪派遣、前往征討奚、契丹的平盧討擊使、左驍衛將軍安祿山。

詩大體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寫出師。其中前四句說戰塵起于東北,將軍奉命征討,天子特賜光彩,已見得寵而驕,為后文輕敵伏筆。后四句接寫出征陣容。旌旗如云,鼓角齊鳴,一路上浩浩蕩蕩,大模大樣開赴戰地,為失利時狼狽情景作反襯。“校尉”兩句寫抵達前線。羽書飛馳,見軍情緊急;獵火照夜,說敵陣森嚴。第二段八句寫戰斗經過。其中前四句寫戰初敵人來勢兇猛,我軍傷亡慘重,后四句說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圍。“山川蕭條極邊土”,說明戰場地形是無險可憑的開闊地帶,這正有利于胡騎馳突,故接寫敵軍如暴風驟雨之襲來。“戰士”兩句用對比方法寫出了主將驕惰輕敵,不恤士卒,一面是拚死苦戰,一面仍恣意逸樂。這是詩中最有揭露性的描寫。大漠衰草、落日孤城的蕭颯景象,為“斗兵稀”作襯托,同時寫戰斗一直持續到傍晚。“身當恩遇常輕敵”,正面點出損兵被圍的原因,是詩的主旨。第三段八句寫征人,思婦兩地相望,重會無期。詩雖古體,多用偶句,此段因內容需要,而猶著意作對仗。又此詩平仄轉韻,一般四句一轉,獨此段八句全用仄韻,與表現雙方搖搖不安的心緒相適應。殺氣成云,刁斗傳寒,都是極力渲染悲涼氣氛。末段四句,兩句寫戰士在生還無望的處境下,已決心以身殉國。“豈顧勛”三字,仍是對將帥的諷刺。兩句詩人感慨,對戰士的悲慘命運深寄同情,詩以“至今猶憶李將軍”作結,再次點明主題。盛唐時,殷璠評高適曰:“其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此詩確實可以作為代表。

《燕歌行》不僅是高適的“第一大篇”(近人趙熙評語),而且是整個唐代邊塞詩中的杰作,千古傳誦,良非偶然。

開元十五年(公元727),高適曾北上薊門。二十年,信安王李祎征討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豈無安邊書,諸將已承恩。惆悵孫吳事,歸來獨閉門”(《薊中作》)。可見他對東北邊塞軍事,下過一番研究工夫。開元二十一年后,幽州節度使張守珪經略邊事,初有戰功。但二十四年,張讓平盧討擊使安祿山討奚、契丹,“祿山恃勇輕進,為虜所敗”(《資治通鑒》卷二百十五)。二十六年,幽州將趙堪、白真陀羅矯張守珪之命,逼迫平盧軍使烏知義出兵攻奚、契丹,先勝后敗。“守珪隱其狀,而妄奏克獲之功”(《舊唐書。張守珪傳》)。高適對開元二十四年以后的兩次戰敗,感慨很深,因寫此篇。

賞析

《燕歌行》是高適的代表作,不僅是高適的“第一大篇”(近人趙熙評語),而且是整個唐代邊塞詩中的杰作,千古傳誦,良非偶然。

詩意在慨嘆征戰之苦,譴責將領驕傲輕敵,荒淫失職,造成戰爭失利,使戰士受到極大痛苦和犧牲,反映了士兵與將領之間苦樂不同,莊嚴與荒淫迥異的現實。詩雖敘寫邊戰,但重點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諷刺和憤恨不恤戰士的將領。同時,也寫出了為國御敵之辛勤。主題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壯。

全詩以非常濃縮的筆墨,寫了一個戰役的全過程:第一段八句寫出師,第二段八句寫戰敗,第三段八句寫被圍,第四段四句寫死斗的結局。各段之間,脈理綿密。

詩的發端兩句便指明了戰爭的方位和性質,見得是指陳時事,有感而發。“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貌似揄揚漢將去國時的威武榮耀,實則已隱含譏諷,預伏下文。樊噲在呂后面前說:“臣愿得十萬眾,橫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責他當面欺君該斬。(見《史記·季布傳》)所以,這“橫行”的由來,就意味著恃勇輕敵。緊接著描寫行軍:“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透過這金鼓震天、大搖大擺前進的場面,可以揣知將軍臨戰前不可一世的驕態,也為下文反襯。戰端一啟,“校尉羽書飛瀚海”,一個“飛”字警告了軍情危急:“單于獵火照狼山”,猶如“看明王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張孝祥《六州歌頭》)不意“殘賊”乃有如此威勢。從辭家去國到榆關、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詩概括了出征的歷程,逐步推進,氣氛也從寬緩漸入緊張。

第二段寫戰斗危急而失利。落筆便是“山川蕭條極邊土”,展現開闊而無險可憑的地帶,帶出一片肅殺的氣氛。“胡騎”迅急剽悍,象狂風暴雨,卷地而來。漢軍奮力迎敵,殺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時此刻,那些將軍們卻遠離陣地尋歡作樂:“美人帳下猶歌舞!”這樣嚴酷的事實對比,有力地揭露了漢軍中將軍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敗的原因。所以緊接著就寫力竭兵稀,重圍難解,孤城落日,衰草連天,有著鮮明的邊塞特點的陰慘景色,烘托出殘兵敗卒心境的凄涼。“身當恩遇恒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回應上文,漢將“橫行”的豪氣業已灰飛煙滅,他的罪責也確定無疑了。

第三段寫士兵的痛苦,實是對漢將更深的譴責。應該看到,這里并不是游離戰爭進程的泛寫,而是處在被圍困的險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寫照。“鐵衣遠戍辛勤久”以下三聯,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懸念中的思婦,錯綜相對,離別之苦,逐步加深。城南 *** ,日夜悲愁,但是“邊庭飄飖那可度?”薊北征人,徒然回首,畢竟“絕域蒼茫更何有!”相去萬里,永無見期,“人生到此,天道寧論!”更那堪白天所見,只是“殺氣三時作陣云”;晚上所聞,惟有“寒聲一夜傳刁斗”,如此危急的絕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間,不由人不想到把他們推到這絕境的究竟是誰呢?這是深化主題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最后四句總束全篇,淋漓悲壯,感慨無窮。“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最后士兵們與敵人短兵相接,浴血奮戰,那種視死如歸的精神,豈是為了取得個人的功勛!他們是何等質樸、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詩人的感情包含著悲憫和禮贊,而“豈顧勛”則是有力地譏刺了輕開邊釁,冒進貪功的漢將。最末二句,詩人深為感慨道:“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八九百年前威鎮北邊的飛將軍李廣,處處愛護士卒,使士卒“咸樂為之死”。這與那些驕橫的將軍形成多么鮮明的對比。詩人提出李將軍,意義尤為深廣。從漢到唐,悠悠千載,邊塞戰爭何計其數,驅士兵如雞犬的將帥數不勝數,備歷艱苦而埋尸異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萬萬!可是,千百年來只有一個李廣,不能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杜甫贊美高適、岑參的詩:“意愜關飛動,篇終接混茫。”(《寄高使君岑長史三十韻》)此詩以李廣終篇,意境更為雄渾而深遠。

全詩氣勢暢達,筆力矯健,經過慘澹經營而至于渾化無跡。氣氛悲壯淋漓,主意深刻含蓄。“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詩人著意暗示和渲染悲劇的場面,以凄涼的慘狀,揭露好大喜功的將軍們的罪責。尤可注意的是,詩人在激烈的戰爭進程中,描寫了士兵們復雜變化的內心活動,凄惻動人,深化了主題。全詩處處隱伏著鮮明的對比。從貫串全篇的描寫來看,士兵的效命死節與漢將的怙寵貪功,士兵辛苦久戰、室家分離與漢將臨戰失職,縱情聲色,都是鮮明的對比。而結尾提出李廣,則又是古今對比。全篇“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二句最為沈至”(《唐宋詩舉要》引吳汝綸評語),這種對比,矛頭所指十分明顯,因而大大加強了諷刺的力量。

創作背景 高適對開元二十四年以后的兩次戰敗,感慨很深,因寫此篇。高適是我國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世稱“高常侍”。 作品收錄于《高常侍集》。高適與岑參并稱“高岑”,其詩作筆力雄健,氣勢奔放,洋溢著盛唐時期所特有的奮發進取、蓬勃向上的時代精神。

高適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柏臺霜威寒逼人,熱海炎氣為之薄。 夜聽胡笳折楊柳,教人意氣憶長安。 云山萬重兮歸路遐,疾風千里兮揚塵沙。 塞上秋風鼓角,城頭落日旌旗。少年鞍馬適相宜。 拔劍擊大荒,日收胡馬群; 流水本自斷人腸,堅冰舊來傷馬骨。 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 萬馬不嘶,一聲寒角,令行柳營。 野幕敞瓊筵,羌戎賀勞鏇。 朝見馬嶺黃沙合,夕望龍城陣云起。 夜戰桑干北,秦兵半不歸。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中的“胡”怎么解釋

唐代詩人高適的《燕歌行》,描寫敵軍來勢時,作者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胡騎憑陵雜風雨:比喻敵人來勢兇猛,如風雨交加。

這里使用的比喻修辭手法,中間沒有喻詞,直接把比喻的本體和喻體放在一起,顯得結構緊湊,簡潔有力。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戰場是一片開闊而無險可憑的地帶,戰初敵人來勢兇猛,“胡騎”迅急剽悍,憑借威力侵凌對方就像狂風暴雨一樣卷地而來。詩人著意暗示和渲染悲劇的場面,以敵方的兇猛襯托唐代將領驕傲輕敵。

燕歌行高適原文及翻譯賞析

《燕歌行》通過對邊塞生活的描寫來諷刺張守珪打敗仗謊報軍情。表達自己的憤慨之情。下面是由我為大家整理的“燕歌行高適原文及翻譯賞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燕歌行原文:

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元戎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

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

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

校尉羽書飛瀚海,單于獵火照狼山。

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

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

鐵衣遠戍辛勤久,玉箸應啼別離后。

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

邊庭飄飖那可度,絕域蒼茫無所有!

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

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

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

翻譯:

唐玄宗開元二十六年,有個隨從主帥出塞回來的人,寫了《燕歌行》詩一首給我看。我感慨于邊疆戰守的事,因而寫了這首《燕歌行》應和他。

唐朝東北邊境戰事又起,將軍離家前去征討賊寇。

戰士們本來在戰場上就所向無敵,皇帝又特別給予他們豐厚的賞賜。

軍隊擂擊金鼓,浩浩蕩蕩開出山海關外,旌旗連綿不斷飄揚在碣石山間。

校尉緊急傳羽書,飛奔浩瀚之沙海,匈奴單于舉獵火光照已到我狼山。

山河荒蕪多蕭條,滿目凄涼到邊土,胡人騎兵來勢兇猛,如風雨交加。

戰士在前線殺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將軍們依然逍遙自在的在營帳中觀賞美人的歌舞!

深秋季節,塞外沙漠上草木枯萎;日落時分,邊城孤危,士兵越打越少

主將身受朝廷的恩寵厚遇常常輕敵,戰士筋疲力盡仍難解關山之圍。

身披鐵甲的征夫,不知道守衛邊疆多少年了,那家中的思婦自丈夫被征走后,應該一直在悲痛啼哭吧。

思婦獨守故鄉悲苦地牽腸掛肚,征夫在邊疆遙望家園空自回頭。

邊塞戰場動蕩不安哪里能夠輕易歸來,絕遠之地盡蒼茫更加荒涼不毛。

早午晚殺氣騰騰戰云密布,整夜里只聽到巡更的刁斗聲聲悲傷。

戰士們互相觀看,雪亮的戰刀上染滿了斑斑血跡;堅守節操,為國捐軀,豈是為了個人的名利功勛?

你沒看見拼殺在沙場戰斗多慘苦,現在還在思念有勇有謀的李將軍。

注釋:

燕歌行:樂府舊題。詩前有作者原序:“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御史大夫張公出塞而還者,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張公,指幽州節度使張守珪,曾拜輔國大將軍、右羽林大將軍,兼御史大夫。一般以為本詩所諷刺的是開元二十六年,張守珪部將趙堪等矯命,逼平盧軍使擊契丹余部,先勝后敗,守珪隱敗狀而妄奏功。這種看法并不很準確。

漢家:漢朝,唐人詩中經常借漢說唐。

煙塵:代指戰爭。

橫行:任意馳走,無所阻擋。

元戎:軍事元帥。

非常賜顏色:超過平常的厚賜禮遇。

摐:撞擊。

金:指鉦一類銅制打擊樂器。

伐:敲擊。

榆關:山海關,通往東北的要隘。

旌旆:旌是竿頭飾羽的旗。旆是末端狀如燕尾的旗。這里都是泛指各種旗幟。

逶迤:蜿蜒不絕的樣子。

碣石;山名。

校尉;次于將軍的武官。

羽書;(插有鳥羽的,軍用的)緊急文書。

瀚海;沙漠。這里指內蒙古東北西拉木倫河上游一帶的沙漠。

單于;匈奴首領稱號,也泛指北方少數民族首領。

獵火:打獵時點燃的火光。古代游牧民族出征前,常舉行大規模校獵,作為軍事性的演習。

狼山:又稱狼居胥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克什克騰旗西北。一說狼山又名郎山,在今河北易縣境內。此處“瀚海”、“狼山”等地名,未必是實指。

極:窮盡。

憑陵:仗勢侵凌。

雜風雨:形容敵人來勢兇猛,如風雨交加。一說,敵人乘風雨交加時沖過來。

半生死:意思是半生半死,傷亡慘重。

腓(一作衰):指枯萎。隋虞世基《隴頭吟》:“窮求塞草腓,塞外胡塵飛”

斗兵稀:作戰的士兵越打越少了。

身當恩遇:指主將受朝廷的恩寵厚遇。

玉箸:白色的筷子(玉筷),比喻思婦的淚水如注。

城南:京城長安的住宅區在城南。

薊北:唐薊州在今天津市以北一帶,此處當泛指唐朝東北邊地。

邊庭飄搖:形容邊塞戰場動蕩不安。庭,一作“風”。飄搖,一作“飄飄”,隨風飄蕩的樣子。

度:越過相隔的路程,回歸。

絕域:更遙遠的邊陲。

更何有:更加荒涼不毛。

山川蕭條極邊土(山川蕭條極邊土什么意思)

三時:指晨、午、晚,即從早到夜(歷時很久。三,不表確數。)。

刁斗:軍中夜里巡更敲擊報時用的、煮飯時用的,兩用銅器。

陣云:戰場上象征殺氣的云,即戰云。

一夜:即整夜,徹夜。

血:一作“雪”

死節:指為國捐軀。節,氣節。

豈顧勛:難道還顧及自己的功勛。

李將軍:指漢朝李廣,他能捍御強敵,愛撫士卒,匈奴稱他為漢之飛將軍。

賞析:

《燕歌行》是高適的代表作,不僅是高適的“第一大篇”(近人趙熙評語),而且是整個唐代邊塞詩中的杰作,千古傳誦,良非偶然。

此詩主要是揭露主將驕逸輕敵,不恤士卒,致使戰事失利。全篇大體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寫出師。其中前四句說戰塵起于東北,將軍奉命征討,天子特賜光彩,已見得寵而驕,為后文輕敵伏筆;后四句接寫出征陣容。旌旗如云,鼓角齊鳴,一路上浩浩蕩蕩,大模大樣開赴戰地,為失利時狼狽情景作反襯。第二段八句寫戰斗經過。其中前四句寫戰初敵人來勢兇猛,唐軍傷亡慘重,后四句說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圍。第三段八句寫征人,思婦兩地相望,重會無期。末段四句,兩句寫戰士在生還無望的處境下,已決心以身殉國;兩句詩人感慨,對戰士的悲慘命運深寄同情。全詩氣勢暢達,筆力矯健,氣氛悲壯淋漓,主旨深刻含蓄。

詩的發端兩句便指明了戰爭的方位和性質,見得是指陳時事,有感而發。“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貌似揄揚漢將去國時的威武榮耀,實則已隱含譏諷,預伏下文。樊噲在呂后面前說:“臣愿得十萬眾,橫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責他當面欺君該斬。(見《史記·季布傳》)所以,這“橫行”的由來,就意味著恃勇輕敵。

緊接著描寫行軍:“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透過這金鼓震天、大搖大擺前進的場面,可以揣知將軍臨戰前不可一世的驕態,也為下文反襯。戰端一啟,“校尉羽書飛瀚海”,一個“飛”字警告了軍情危急:“單于獵火照狼山”,猶如“看明王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張孝祥《六州歌頭》)不意“殘賊”乃有如此威勢。從辭家去國到榆關、碣石,更到瀚海、狼山,八句詩概括了出征的歷程,逐步推進,氣氛也從寬緩漸入緊張。

第二段寫戰斗危急而失利。落筆便是“山川蕭條極邊土”,展現開闊而無險可憑的地帶,帶出一片肅殺的氣氛。“胡騎”迅急剽悍,象狂風暴雨,卷地而來。漢軍奮力迎敵,殺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就在此時此刻,那些將軍們卻遠離陣地尋歡作樂:“美人帳下猶歌舞!”這樣嚴酷的事實對比,有力地揭露了漢軍中將軍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敗的原因。所以緊接著就寫力竭兵稀,重圍難解,孤城落日,衰草連天,有著鮮明的邊塞特點的陰慘景色,烘托出殘兵敗卒心境的凄涼。“身當恩遇恒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回應上文,漢將“橫行”的豪氣業已灰飛煙滅,他的罪責也確定無疑了。

第三段寫士兵的痛苦,實是對漢將更深的譴責。應該看到,這里并不是游離戰爭進程的泛寫,而是處在被圍困的險境中的士兵心情的寫照。“鐵衣遠戍辛勤久”以下三聯,一句征夫,一句征夫懸念中的思婦,錯綜相對,離別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婦,日夜悲愁,但是“邊庭飄飖那可度?”薊北征人,徒然回首,畢竟“絕域蒼茫更何有!”相去萬里,永無見期,“人生到此,天道寧論!”更那堪白天所見,只是“殺氣三時作陣云”;晚上所聞,惟有“寒聲一夜傳刁斗”,如此危急的絕境,真是死在眉睫之間,不由人不想到把他們推到這絕境的究竟是誰呢?這是深化主題的不可缺少的一段。

最后四句總束全篇,淋漓悲壯,感慨無窮。“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最后士兵們與敵人短兵相接,浴血奮戰,那種視死如歸的精神,豈是為了取得個人的功勛!他們是何等質樸、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呵!

詩人的感情包含著悲憫和禮贊,而“豈顧勛”則是有力地譏刺了輕開邊釁,冒進貪功的漢將。最末二句,詩人深為感慨道:“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八九百年前威鎮北邊的飛將軍李廣,處處愛護士卒,使士卒“咸樂為之死”。這與那些驕橫的將軍形成多么鮮明的對比。詩人提出李將軍,意義尤為深廣。從漢到唐,悠悠千載,邊塞戰爭何計其數,驅士兵如雞犬的將帥數不勝數,備歷艱苦而埋尸異域的士兵,更何止千千萬萬!可是,千百年來只有一個李廣,不能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杜甫贊美高適、岑參的詩:“意愜關飛動,篇終接混茫。”(《寄高使君岑長史三十韻》)此詩以李廣終篇,意境更為雄渾而深遠。

全詩氣勢暢達,筆力矯健,經過慘淡經營而至于渾化無跡。氣氛悲壯淋漓,主意深刻含蓄。“山川蕭條極邊土,胡騎憑陵雜風雨”,“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詩人著意暗示和渲染悲劇的場面,以凄涼的慘狀,揭露好大喜功的將軍們的罪責。尤可注意的是,詩人在激烈的戰爭進程中,描寫了士兵們復雜變化的內心活動,凄惻動人,深化了主題。

全詩處處隱伏著鮮明的對比。從貫串全篇的描寫來看,士兵的效命死節與漢將的怙寵貪功,士兵辛苦久戰、室家分離與漢將臨戰失職,縱情聲色,都是鮮明的對比。而結尾提出李廣,則又是古今對比。全篇“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二句最為沈至”(《唐宋詩舉要》引吳汝綸評語),這種對比,矛頭所指十分明顯,因而大大加強了諷刺的力量。

《燕歌行》是唐人七言歌行中運用律句很典型的一篇。全詩用韻依次為入聲“職”部、平聲“刪”部、上聲“麌”部、平聲“微”部、上聲“有”部、平聲“文”部,恰好是平仄相間,抑揚有節。除結尾兩句外,押平韻的句子,對偶句自不待言,非對偶句也符合律句的平仄,如“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礙石間”;押仄韻的句子,對偶的上下句平仄相對也是很嚴整的,如“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這樣的音調之美,正是“金戈鐵馬之聲,有玉磐鳴球之節”(《唐風定》卷九邢昉評語)。

以上就是網站小編空城舊憶據網絡最新關于“山川蕭條極邊土(山川蕭條極邊土什么意思)”報道資料整理發布相關事件細節!

轉載請注明來 來探秘,本文標題:山川蕭條極邊土(山川蕭條極邊土什么意思)
本文地址: /qiqubaike/18439.html

標簽: 山川蕭條極邊土(山川蕭條極邊土什么意思)

熱門文章
隨機tag
母親節送媽媽什么首飾比較好?母親節給媽媽 世界上最便宜的島(世界上最便宜的島嶼是哪 關于最中國夢多媽媽的信息 韓國十大美女排行榜(韓國十大美女排行榜2 中國最人體網站(中國人體模型互動中心) 中國最老中介(中國最牛中介) 情人節送男朋友什么禮物合適 一座加油站造價多少(費用80萬起步) 中國最便宜農村集市(附近農村集市場) 世界上最搶眼的車牌(世界上最好的車牌子) 乏善可陳什么意思(人生乏善可陳什么意思) 美容院店名大全(美容院店名大全優雅有創意 世界上最平凡的路人(世界里最平凡的傳奇) 3月15日是什么日子(3月15日出生的人 荔灣尸場故事(荔灣尸場是不是炒作) 給小孩起名字的網站(給小孩起名字的網站大 中國最純粹的藝術(中國純藝術派的代表人物 張家輝和張學友是什么關系 安徽是中國最什么(安徽被稱為) 流行歌曲排行榜排名第一全世界人都聽過! ehviewer509多久才能恢復 最出名中國品牌(中國知名品牌top3) 男子英文名(英文名男) 歷史上梁懷吉愛公主嗎
主站蜘蛛池模板: 衡南县| 兴和县| 南京市| 西林县| 九龙县| 滨海县| 庐江县| 札达县| 呼伦贝尔市| 桃园县| 江阴市| 尼玛县| 临西县| 河南省| 城固县| 宁海县| 宣恩县| 福州市| 镇平县| 多伦县| 灯塔市| 灵石县| 深圳市| 寻甸| 黑山县| 阿坝| 循化| 偏关县| 云阳县| 辰溪县| 驻马店市| 上虞市| 怀仁县| 公安县| 深水埗区| 本溪| 双江| 那曲县| 图木舒克市| 嘉鱼县| 铜陵市|